我来自美丽的古城定州。千年文化古城。景点有中华第一塔。孔子办学文庙。当年苏东坡来定州种下两个槐树。至今还活着。史称东坡双槐。定州的产非常多。熏肉,闷子,手掰肠。等等。我最爱吃的就是闷子了。太香了。
都说故乡月亮比较圆,大部分中国人都有恋乡情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门在外,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美食,家乡的小吃。
我是广西柳州人,以前去东北上学,待了五年,那时候也是非常怀念我们家乡的小吃,因为在外地根本吃不到,或者吃到的也不是那个味道。说起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和特色习俗,那是非常多的,而我本身又是少数民族,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个。
第一个、螺蛳粉,说起柳州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但是说起螺蛳粉,知道的人应该不少。螺丝粉是我们广西柳州的特色小吃,这几年是越来越受欢迎,而且还卖到了国外去,外国友人也是又爱又恨啊,闻起来臭,但是吃一口就停不下来了。我在长春的时候也有去桂林路吃过螺蛳粉,那味道真不敢恭维,实在没法和当地的比,不过身在外地没办法也得去解解馋。现在回到家乡工作了,想天天吃都行,只不过也不会天天吃,挺辣的,怕上火。
第二个、油茶,油茶应该算是我们县的特色小吃,油茶的原材料主要是农家茶叶、“阴米”(蒸熟晾干的糯米)、油果等,配菜有各种肉类、葱花、糍粑等。油茶在我们当地有“侗族咖啡”之称,因为喝了能提神醒脑,和咖啡的功效差不多,但是口感可完全不一样。
第三个、牛瘪,人家说有些广东人喜欢吃牛欢喜,而我们那里则喜欢吃牛瘪。牛瘪有些人误以为是牛粪火锅,其实不然,牛瘪的主要原料是牛胃及小肠中尚未完全消化的食物,而这些食物是人们在宰杀牛之前喂食的中草药。牛瘪火锅一般都是招待贵客才会用到,其味道微苦,具有清热解火功效,有独特的香味。牛瘪在贵州的黔东南少数民族聚集地也很流行,我们县其实就挨着贵州,牛瘪确实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没吃过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接下来说说特色习俗吧,毕竟我也是少数民族,我们这边侗族的特色习俗主要有几个。一个是送新娘,送新娘就是从男方家把新娘送回娘家,然后再接回来,这个送的过程非常隆重,上百号人穿上少名族服饰,挑着各种酸鸭酸鱼,以及自家的特产,还有各种各样的礼品组成庞大的送亲队伍,走着去新娘家,过程很壮观。二是吃冬,就是到每年农历的十月份,当地人会根据今年的生肖来选择合适的几天作为吃冬的日子。这几天就是轮流到各个家去吃饭,而根据不同的姓氏还有不同节日,吃冬是杨家的,还有什么张家李家,而六甲族(56个民族中没有列出这个)还有侯家节等。反正就是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我的家乡有特色奶食品,奶豆腐,奶酪,黄油,还有纯手工制作的酸奶糖,有特色当地手把肉,碳烤牛肉干等,我们这边有草原那达慕,摔跤比赛,还有***,射箭,安代舞,还有祭敖包,祭火的习俗。
俺是东北黑龙江那旮瘩的,俺们那的特色吃的老多了。血肠,小鸡炖蘑菇,糖葫芦,冻梨,花红。俺们冬天外边就是天然的大冰箱,冰棍雪糕都摆在地上卖。冬天睡火炕,喜欢喝点小酒,生活惬意。
民俗小吃:
1、沧州羊肠汤
2、沧州冬菜
3、沧州油酥烧饼
4、交河煎饼
6、沧州狮子头。
沧州市,河北省辖地级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河北平原东部的黑龙港流域,东部滨临渤海,北部与天津市、廊坊市接壤,西部及西南部与保定市、衡水市毗邻,南隔漳卫新河与山东省的滨州市、德州市相望。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形成了许多传统习俗。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我们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断发扬光大。我个人认为,当前,除国家法定的: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外,以下习俗还需要传承下去:
1、二月二,龙抬头,又称青龙节。
2、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3、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也叫乞巧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4、十月一日鬼节,祭祀祖先。
5、冬至节。吃饺子,不冻耳!
6、腊八节,喝粥。
7、此外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不妥之处,望友们批评指正!
拜年的习俗应该传承下去。这是孝文化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当今,好多年轻人离开家乡 出外谋生,过年回家团聚,不能忘记老人,给他们拜个年,问候一下,老人不图什么,看见小辈儿就是个高兴。
中华民俗的东西,哪些是最值得被传承的?
这个提问非常好,我非常高兴回答这个提问。中华民俗又称中华传统文化习俗,中华民俗有很多种,有民间手工艺术、民族礼仪、民风习俗、传统节日等诸多内容。
以大家最熟悉的传统节日为例,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全都和传统的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有密切关联。比如春节,一年中第一个节日,也是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节日,人们贴春联包饺子,到处张灯结彩,从新年初一到十五,各地都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庆祝活动,如果没有这些热闹的民俗活动,过年就真的没有意义了,所以春节的民俗最值得被传承。
还有一些节日也需要被传承,如: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日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谜语,舞狮子等;清明节既是祭祖扫墓的肃穆日子,也是亲近大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暖花开欢乐的节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有祈福消灾的习俗;中秋节又为团圆节,这一天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吃着月饼赏月,月饼也是中华传统美食;腊八节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喝腊八粥”是这个节日习俗,民间有句老话,“过了腊八节就把年来办”,也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日,意味着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
好了,以上是我认为最值得被传承的中华民俗,中华民俗的东西需要大力传承,更需要年轻一代人的重视。欢迎朋友们补充。
记得小时候,每天被外公逼着被三字经,道德经,唐诗宋词,当时觉得是件苦差,在参加工作后,传统文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先后做过记者,文秘,这一深后的文化功底,对我的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让我如鱼得水。再后来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也从中受益匪浅。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亲自品尝,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我认为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熟读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有助于我们重视中华民俗的传承。值得传承的民俗有很多,我就说说几个我认为重要的:
1.方言
为了便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便于开展教育,我们国家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现在,随着各地交通、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普通话越来越普及。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方言也越来越衰落。很多家长都教育小孩只说普通话,觉得方言土气。但其实,方言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活化石,也寄托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回忆。同时,方言也具有很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因此,我认为方言应该被传承。
2.民俗建筑
民俗建筑有很多,比如湘西的吊脚楼,福建的土楼、黄土高原的窑洞……这都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譬如窑洞冬暖夏凉,因地制宜;土楼有助于抵御外敌;吊脚楼通风干燥,可以防御毒蛇、野兽的袭击。民俗建筑能够体现一个地区民众的智慧与生活方式,也蕴涵了很多建筑智慧,值得我们传承。
3.民俗艺术
民俗艺术范围比较广,大家熟悉的有剪纸、皮影戏、地方戏曲等。在传媒发达的今天,民俗艺术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陨落。皮影戏、地方戏曲、手工剪纸等民间艺术的传承人越来越少。记得网上有一个视频,戏台子上正唱着戏,台下却只有一个老人坐着小凳观看。空旷的戏园,让我想起儿时的回忆,小时候的戏园子特别热闹,而今却日渐荒芜,心里不由得心酸。我们的民俗艺术真的非常需要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大力传承。希望年轻一代能重视起来。
4.民俗食物
民俗食物应该也是五花八门,比如寒食节的寒燕儿、糖人儿、青团、糍粑等。民俗食品会以独特的味道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回忆起儿时的快乐。长大以后再吃,会让我们重回儿时,感受到久违的温馨。民俗食物也是需要我们去传承的,很多小吃店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个角色,既能创收,又能继承民俗食物。
哈哈,欢迎大家补充。如果对我的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我~
虽说寒冬腊月,云南的冬天其实不算太冷,但是冬天总是会有专属于冬天的一些美食,杀年猪是冬天最具代表的一个民俗,走亲串戚吃杀猪饭也成为冬天最忙碌的事,还有就是围坐在火塘边吃烧粑粑,最少不了的还有羊汤锅,一万热腾腾的羊汤,一块羊肉是迎接冬天的一道美食,一碗自家烤的包谷酒,驱走寒冬所有的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14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