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问题到学术规范:旅游地理学者的自觉性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经历了30年的积累,一些旅游地理学者逐渐认识和反思旅游地理学科发展与学术贡献、实用价值的关系,积极回顾和评价学科发展问题。
一方面,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背景下,学者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学术发展整体背景以及旅游业实践背景的视角,回顾了中国旅游地理学30年的发展,总结了不同时期研究的价值取向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学科内部发展的角度,学者们就某些研究方向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内容涉及社区旅游、山地旅游、遗产旅游、探险旅游、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旅游城市化这个问题不错,有意义,谈一下自己的见解吧!首先我认为有前景,一是因为当前中国乡村旅游同质化太严重,给游客产生了视觉疲劳了,乡村旅游要突破,就必须要有创新,而创新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向主题公园方向发展;二是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面很广,规模可大可小,国内有关主题公园建设的配套服务厂家很多,有特色的创新产品很多,很容易将其产品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全新概念的主题公园,进而给乡村旅游项目带来活力和竞争力。因此,乡村旅游向主题公园方向发展,我认为是可行的,但我并不建议每个乡村旅游项目都这么做,毕竟乡村旅游强调自然古朴,上了主题公园项目,会失去乡村旅游的本来特色,但对于游客稀少、吸引力不够的乡村旅游景点,我认为可以上马主题公园项目,以增加吸引力!
乡村旅游干嘛要向城市化主题公园发展呢?那是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乡村长处,建设具有乡村味道的主题公园才会有前景。
原始纯净的自由山水。不求有怎么出类拔萃的顶级风景,但每一小乡村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青青山水、涓涓细流,自然生长的树木花草,茂林修竹,受人为雕琢的少了,基本都保持这较为原始的状态。没有好风景的村子,早就被我们的祖先给淘汰了。
恬静、幽美的乡村生态,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门前的花花草草,门后的修竹清泉,都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常态。路边的竹篱笆、小桥流水人家,鸡鸣狗吠,袅袅炊烟,都是优美的田园生活画。
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乡村的农事生活、传统手工铸造、酿造、编织等等在乡村仍然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节庆***等文化活动虽然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但传统因子依然保持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
地道健康的食材、美味养生的乡村饮食。现在小农时代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有了明显改善,但自己产的粮食、蔬菜、瓜果仍然以自己吃的居多,单纯到市场购买的还是少数。地道的食材、传统的手工制作,这些独特的传统小吃、地方饮食,都是乡村优势美食。
缺乏资金。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大量的资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的规范化要求、环境的有效保护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科学的规划和建设。乡村旅游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设计和高标准的施工建设。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小农方式是不适合建设高标准乡村旅游的。
现代化的高技术要求。现在大量的新科技,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日益趋短。这些急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资金投入。这些是乡村旅游的绝对短板。
缺乏跟上时代节奏的现代化观念、思想。农村人才流失,劳动力流失,在乡村居住的一般都是老弱病残群的留守群体,他们习惯与固守传统观念,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
三、乡村旅游的市场定位,我们服务的是哪类人群、游客。
1、新业态:旅游+城镇化
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大型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
2、新业态:旅游+新型工业化
鼓励工业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促进转型升级。支持老工业城市和***型城市通过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助力城市转型发展。
3、新业态:旅游+农业现代化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1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