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酒店资讯 > 正文

洛阳金兴商务酒店,洛阳金兴商务酒店外景图片

  1. 洛阳十大地标?
  2.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人迁到洛阳,现如今的洛阳人是鲜卑后代吗?

洛阳十大地标?

洛阳的标志性建筑包括龙门石窟,洛阳九龙鼎,洛阳电视塔,白马寺和洛阳市明堂天堂。

龙门石窟是世界遗产,5a景区文化保护单位。龙门石窟的重要性,对于洛阳来说,就像是故宫对于首都北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历史可以说是古都洛阳历史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它是洛阳的地标。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人迁到洛阳,现如今的洛阳人是鲜卑后代吗?

洛阳的鲜卑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与汉族充分融合了,早已成为汉族的一部分,再加上洛阳初解放时人口只有不到10万,现已713万,其中很多都是50年代在洛阳建设十大厂矿时从东北上海等老工业基地迁来的人口及其后代,这些厂矿有:洛阳拖拉机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轴承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407厂、洛阳玻璃厂、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热电厂、洛阳棉纺织厂、洛阳5111厂,这些厂矿职工人数远超本地人口,鲜卑基因已经被稀释的几乎找不到了,不过洛阳老城人中确有一些人肤色很白,近似白种人,这也许就是鲜卑人的遗存了。

洛阳金兴商务酒店,洛阳金兴商务酒店外景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照楼主的逻辑类推一下,

犬戎入西周,那西安人应该是犬戎的后代了

八国联军入北平,那北平应该是八国联军的后代了?

洛阳金兴商务酒店,洛阳金兴商务酒店外景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日本南京,那南京应该是小日本的后代了?

[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捂脸]

洛阳金兴商务酒店,洛阳金兴商务酒店外景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问题回答了网上有人提为什么总说隋唐是鲜卑的问题!

北魏迁入中原是在西元380到530前后,北魏孝文帝也是在这个时候迁入洛阳。后来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分别定都洛阳和西安,加上其他分裂诸侯国统称为南北朝。南北朝时间是380年前后到580年前后。

随后就是隋唐。隋唐时间是580年前后到900年前后。

也就是说530年前后到580年前后,也就50年到100年,鲜卑人从洛阳到西安已经广泛分布了!

而且鲜卑人是这些地方的上层阶层。尤其是隋唐皇室都有着鲜卑血统,那就是隋文帝隋炀帝都是鲜卑血统,还有就是唐李渊的皇后就有鲜卑血统,因为他们都是北周的血统。唐太宗李世民自然流着鲜卑的血液。所以才有人说隋唐是鲜卑民族。

至于今天的洛阳是不是就完全是鲜卑人血统,这里肯定有,只是多少而已。而在当时的关中的西安建立的西魏,也是直接从北魏分裂出去的,怎么可能没有鲜卑血统?可惜,关中自黄巢***经历大***,再经历清朝同治回乱,关中又让白彦虎大***,今天的关中人早已不是隋唐的关中人了。今天陕西关中人都是回乱后豫晋填关中河南人与山西人的后代了,如果说河南人有鲜卑血统,作为豫晋填关中河南人与山西人的后代,自然血液中也肯定有鲜卑血统了。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人迁到洛阳,现如今的洛阳人是鲜卑后代吗?

又是地域黑提的问题,真头疼!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距今大概1500多年了,鲜卑族在汉化后,鲜卑族这个名字早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彻底融入了汉族。

想在1500年后的今天找到鲜卑族,太难了!

不过,有兴趣的话,你倒是可以在北魏灭亡后的历史中寻找鲜卑族的痕迹!北魏灭亡后,分为了西魏和东魏,不久之后又被北周和北齐取代,再后来隋朝统一天下,唐朝又取而代之,此后,再也没有鲜卑族的踪迹!

在隋唐及之前的一段历史中,有一些姓氏是鲜卑族改进的,比如段,慕容、宇文、拓跋、独孤等。有兴趣的可以单独去了解,隋唐的皇室及贵族血统,也有鲜卑的存在。

至于到了今天,想要找到鲜卑族后人,大概可以在以下人群中寻找:

1.锡伯族

鲜卑族迁徙融入中原,仍留有少部分人在故土,算是鲜卑部落的古老遗民。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鲜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 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在金朝的时候,锡伯族还曾在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建立锡伯国,存在了466年, 强盛时曾统御永吉、磐石、桦甸、伊通以及长春吉林两市的边缘地带 。如今,锡伯族主要在东北的沈阳、开原、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2.土族

在鲜卑族的发展历史中,有一支在吐谷浑的带领下,在今日的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建立吐谷浑王国。 公元663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遗民则逃到今日甘肃武威,后来又到了宁夏,经过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发展成为今日的土族。如今的土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也比较集中,其余的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