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牛肉汤确实是牛肉汤里最好喝的,可是还不能这样说,说出去了会招致其他各地牛肉汤的反对,只能说很好喝。
淮南牛肉汤好喝的主要原因,除了调味料配方,还有做法,关键是牛肉。调味料配方各家都有,内容再不一样,也是为了突出牛肉的味道。做法就很简单,基本的都一个模式。唯有牛肉,旁的地方学不来,本地品种,吃草长大还散养。
但是当下对淮南牛肉汤的评价,基本都是源于市场各个汤店而来,而且集中在一些老店。每个老店都有个很明显的特色,就是强调与别家的不一样,以此突出自家。前面说过,牛肉汤三要素:牛肉、调料和做法。牛肉和做法没什么奥秘,只有在调料配方上动脑筋。所以,老店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这一点,而且成为本家秘籍,旁人学不去。即便当地牛肉汤商会牵头制定牛肉汤规范,也掏不出他们的秘方。尽管有个牛肉汤的制作标准,也没多少权威性,走出淮南比较困难,出去就变味。
所以,题主提出的怎么做来好喝,本文只能按着家常做法介绍。需要说明的是,淮南牛肉汤原本就是家常做法,没有什么香料,就是牛骨头炖出汤,牛肉随着炖熟,然后切片,浇汤调味,配菜随机添加。
家庭做起来相当简单,牛骨头和整块牛肉凉水泡一夜,再凉水下锅,水开撇去浮沫,不给任何调味料,小火炖三个小时。中间大约两个小时的时候,筷子插动牛肉就捞出来切片。骨头汤炖好了,另起锅焯熟青菜蘑菇等配菜,和牛肉片放进汤碗,热汤浇进去,给盐,葱花或香菜调好味道就行了,最原汁原味的牛肉汤。
首先选用的是江淮一带的黄牛肉,选用2岁半左右的牛肉,我去过那边吃过当地牛肉很好吃,没有加太多的香料,牛肉本身就很香了。其次配用牛油制作的牛油辣子,牛骨加香料包熬汤,吃的时候撒点香菜和葱花就很好喝了!
制作方法:
1、调料包:甘草0.5克,香叶3片,桂皮2克,三奈5克,八角5克,香砂1个,草果1个(拍破),花椒7粒,干红辣椒(去籽)3个,陈皮2克,小茴香7粒,丁香2粒,白胡椒10粒,肉寇1个,白果1个,香茅草2克,孜然5粒;
2、将牛肉1000g,牛骨800g用流水反复冲洗去血沫,氽水去浮沫后再用清水洗净;
3、汤锅中放入牛肉切大块和牛骨斩断加4.5公斤清水,放入调料包,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熬煮90分钟,取出煮熟的牛肉,将牛肉过冰水可增加牛肉的弹性,处理过的牛肉更容易切薄片;
4、将牛骨汤再用小火煮6个小时左右,使汤汁更加浓香;
5、制作牛油辣子:将牛油200精炼至无腥味(过程中可加少许高度白酒,腥味会随着白酒蒸发),加八角2粒,桂皮1块,香葱50g,姜块50g炸香捞出不要,将牛油冲入装有辣椒面的容器中;
安徽淮南有两种食品全国闻名,一是豆腐,二是牛肉汤。豆腐毋庸置疑,是淮南王刘安的发明,据说牛肉汤的发端也和刘安有关。刘安的御厨挖空心思为刘安改进伙食,***刘安的食欲,从而发明了牛肉汤。刘安尝后赞不绝口,遂大力推崇。
到了宋朝,黄袍加身的太祖赵匡胤打江山时,兵困八公山下。当地百姓纷纷宰杀自家耕牛,用大锅煮汤送给士兵食用。官兵喝后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下了现在的寿县。因此,牛肉汤也被称为“救驾汤”。
后来,牛肉汤在朝代的更迭中,不断改良,从而造就了现在“江淮第一汤”的美名。
牛肉汤好喝,首先在于汤。原滋原味的牛肉、牛骨煮成的高汤,自然鲜美无比。牛肉汤具有“春爽口、夏清热、秋去火、冬暖胃功效,正宗的汤汁清爽可口,带有些许的迷人的膻味。正宗的淮南牛肉汤对牛肉的取材也十分苛刻,必须取自当地饲养的2到3年的种群黄牛为佳。
牛肉汤好喝,还有丰富的配料。正宗的淮南牛肉汤,粉丝、千张、豆饼等主材一个不能少,配料缺不了香菜、葱花、胡椒粉和辣油。光看这些食材,牛肉汤也不会不好喝。
不是所有淮南牛肉汤都好喝,好喝就田区二家。这两家是老辈烧牛汤传人,味道纯正,天天满客。
现在淮南牛肉汤越开越多,五花八门。学的一知半解的、味道不扎实的,都跑合肥阜埠、皖北、甚至江浙卖去了。
他们全用进口牛龙骨,拆骨肉当牛肉,龙骨当大骨,肉黑,汤黑,汤苦,塞牙,有的还难闻。对淮南牛肉汤老品牌影响不小。
这里面的道道主要在汤汁上,鲜,香,醇,牛味十足,又不膻。牛肉片大片薄,很是酥软,入口既化,又不塞牙。牛肉全来自现杀一岁半左右的黄牛,保持肉鲜,骨鲜,熬出汤汁才够白,才够浓,才够香,才够味。
【准备香料】小茴、草扣、肉扣、山奈、桂皮、八角、香叶、香砂、甘草、花椒 、草果、丁香、砂仁、孜然、陈皮、花椒。
调料:盐、味精、胡椒粉、鸡精、牛油、干红辣椒、生姜、细粉(粉条)、豆腐皮、豆饼、大***。
制作器具: 大小锅各一、炒锅一、大勺漏勺 各一、中号盆3个、大盆1个。
原料: 牛肉5000克,剖成2斤重的块,牛骨3000克,牛杂适量,香料袋一个,水50斤。 香料袋配比: 草寇20克,肉蔻15克,小茴香12克,生姜50克,山奈18克,桂皮12克,八角12克,香叶10片,香砂12个,艾草3克,花椒50g,干红辣椒30g。
制作方法: (1)洗净牛骨头,大盆入水,入骨,浸泡,无血水为止。
2)肉洗净,牛油剔除,小筒锅入水,直接牛肉放入,大火煮沸,打浮沫,清净后,肉取出。
淮南牛肉汤是安徽省淮南市的一道特色小吃,鲜香爽辣,味道醇厚,好吃过瘾,深受大家的喜欢,淮南牛肉汤为什么会这么好喝,主要是因为汤底,汤底是淮南牛肉汤的灵魂,我也是很喜欢吃淮南牛肉汤。
淮南牛肉汤是苏北豫鲁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小吃,是安徽省淮南市的一道特色小吃,鲜香爽辣,味道醇厚,好吃过瘾,深受大家的喜欢,现在很多地方也都有卖,我也是很喜欢吃淮南牛肉汤,只要掌握好技巧,自己也可以在家做,自己在家做,好吃还实惠,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淮南牛肉汤为什么那么好喝?怎么做呢?
淮南牛肉汤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是安徽省淮南市的一道特色小吃,也是苏北豫鲁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小吃,味道醇厚,鲜香味美,营养丰富又好吃,深受大家的喜欢,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吃淮南牛肉汤,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淮南牛肉汤会那么好喝,关键就在于汤底,汤底是牛肉汤的灵魂。
1、准备食材:牛骨4斤、牛肉2斤、清水10斤、牛油、粗辣椒面、细辣椒面、白芝麻、豆腐皮、粉条、盐、味精、胡椒粉、鸡精、姜、葱、洋葱、香菜、八角5克、香叶3克、桂皮5克、山奈10克、草果2个、花椒10克、甘草1克、香砂仁3克、
2、把牛骨和牛肉洗干净,用水浸泡两个小时,浸泡出血水,浸泡好后洗干净,凉水下锅焯水,加入姜片、葱段,大火烧开,把浮沫撇干净,焯好水捞出来冲洗干净。
烤包子(维语叫“撒木萨”)和薄皮包子(维语叫“皮特尔曼它”)是***尔族同胞喜爱的食品之一。新疆的烤包子,主要是在馕坑烤制的,包子皮和汉族传统的包子不一样不用发面是用死面的。包子皮要擀薄,四边折合成方形。新疆人最爱的美食之一,它的皮酥脆。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群,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喜欢吃羊肉的朋友!
1.和面,边加水边拿筷子搅和,等面到雪花状开始揉。这样开始可以不用沾手。和出来的面有韧劲儿!
2.揉到面团表面光滑后盖上保鲜膜醒发(二三十分钟就行了)。个人建议盖保鲜膜之前面团上抹层清油,一是为了烤起来香,而是为了好把面团从盆子里拿出来:)
3.开始剁馅儿(建议还是买现成的羊肉馅儿,剁起来麻烦),把羊油单独切出来(这是关键好吃的地方!)两边都入胡椒粉,孜然粉和盐腌着,至于咸淡就看天分了!(个人建议可以稍微多方点儿盐,因为本身包子皮是没味儿的)
4.然后开始切洋葱(切的时候一定要速度,不然哭死!),我自己发明的放了些青椒。切好就和肉拌均匀(羊油无需拌入)。
5.把面切成条(切记切面的时候案板上撒点面粉),再切成块儿,擀成圆形,大小就比饺子皮大一倍。
6.在包子皮周围抹上蛋液。
7.把馅儿添在皮中间(这个示范的瘦肉多了点儿,最好是一半瘦肉,一半肥肉,当然还是看个人口味!)
8.把皮像叠被子一样叠起来
9.将锡纸放入烤盘,抹上一层清油。
新疆烤包子,是***尔族的特色美食。它的特色就在于。不是普通的烹饪工具就能做到的,而是用***尔族的馕坑烤出来,烤包子(维语叫“沙木萨”),虽然也是包子,但是,不是我们汉族的包子形状和做法,而且是***尔族的特有形状和做法。烤包子的形状一般都差不多,那就是长方形、也有稍微椭圆形的,也有是正方形的。
新疆的烤包子做法比较简单,就是用新鲜羊肉,一定的是肥瘦相宜,一般瘦肉和羊油的搭配各一半,这样才吃起来特鲜香,而用的皮牙子必须用白色的(就是洋葱),必须是切小丁,这样羊肉也得切小丁。这样的小丁,新疆羊肉的美味,不用加很多调料,就用胡椒粉拌馅就行了,外皮不是我们汉族的发面,而是死面,再用特有的馕坑烤出来,咬上一口,馅鲜嫩,油直流,看着也油光闪亮。这就是新疆美食的特点,“油多”(好多外地人都说新疆菜太过油腻,其实这和新疆的地域和气候有关的)。而不是干巴巴的那种。这样的烤包子吃起来皮酥馅嫩,吃一口直流油。
新疆的烤包子在新疆的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买到,一般价格从2元——3元之间,每个城市的消费不一样,价格就不同。虽然是民族的烤包子,但是特受新疆各民族的欢迎,一般作为早餐吃最多,一碗奶茶搭配几个烤包子,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就搞定了,这样的早餐就像陕西肉夹馍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一样,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来了新疆,你可以直接这样说,来两个烤包子,打包,老板就知道你是新疆的,要是说。来两个羊肉烤包子,那老板会把你看看,也会给你打包,说清楚哈,新疆烤包子,就是羊肉的,目前我还没吃过别的肉类烤包子,只是新疆人不说羊字,因为好多美食都是羊肉做的,习惯了大家都知道,就不用直呼羊肉了。现在的烤包子也是在做法上变化很大,就是外皮的变化,有的烤包子店就把死面加了新疆的酥油或者羊油和面,这样皮更酥香好吃了。
我是头条号天山可可,原创美食达人,擅长新疆菜,每天更新不同的菜谱,记得关注我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2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