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吃过,也几乎华人所到都有饺子的踪迹,饺子的做法和馅料也是五花八门。但是饺子是谁发明的呢?
医圣张仲景与饺子的故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作为一个地道的福建福安人,我不得不说我们福建的光饼,我们的光饼是为了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
相传明嘉靖四十二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续下雨,军中无法开火,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十分方便携带。并且后面,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
福建的光饼有很多种,有建瓯光饼,闽清光饼,永泰葱油光饼等,而作为福安人我必须介绍福安光饼。福安光饼传承了戚继光发明的光饼,中间有一个小孔可以用线串起来。并且清明节的时候可以用来祭拜祖先。
光饼的吃法也有很多,光饼干吃,光饼夹豆芽等最爱吃的还是光饼夹海蛎包,福安人称之为“福安式汉堡”🍔。
光饼不仅好吃,而且还会养胃,光饼里头含有少量的小苏打,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来讲无疑就是一种好吃的胃药。
一、苏东坡与东坡肉
“东坡肉”是苏东坡在徐州任太守时创制。
《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
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
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
二、粽子与屈原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投江: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百姓们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23027.html
下一篇
电白美食,电白美食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