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美食 > 正文

美食小故事,美食小故事20字

  1. 有人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所以大家都知道哪些关于美食的感人故事呢?
  2. 你最喜欢吃且带有故事的美食是什么?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

有人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所以大家都知道哪些关于美食的感人故事呢?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爱与美食始终贯穿着整部影片,没有大场面和反转的剧情,看完之后却让人心头一暖。

《饮食男女》主要讲述了台北最了不起的名厨老朱,同是也是三个女儿的单亲父亲。

一人抚养三个女儿长大,女儿们性情各异,成年后开始面对诸多问题,年老的老父亲也渐渐变得力不从心。

美食小故事,美食小故事2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每天他都会用自己的厨艺做上一桌美食,维系着全家的情感。

但是三个女儿先后在饭桌上宣布自己的境遇:未婚先孕、投资失败、闪婚……

这一波波“意外”让人措手不及,原本平静祥和的亲情出现裂缝,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最后大女儿和小女儿搬离这个家,唯独一开始最想离开的二女儿留在旧居,一个完整的家,就此破碎。

美食小故事,美食小故事2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最喜欢吃且带有故事的美食是什么?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

提起我家乡三汇的美食,第一肯定要数盐锅盔啦!


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期,盐锅盔是三汇人出行办事时的主食。那时,赶场、挑力、做小生意的人,要么自己烤好一个饭团放在口袋里当午餐,要么买两个烧饼充饥。勤劳而极富创造力的三汇人,盐锅盔就是平民智慧的伟大结晶:外面焦黄香脆,里面肥厚绵软,椒盐均匀裹在里面,咸香麻辣兼具。既不像山东煎饼那样坚硬寡淡,又不像葱油饼那般绵软油腻,秀外而慧中,价廉而味美,是典型的平民美食。

美食小故事,美食小故事2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小时候,盐锅盔最初五分钱一个,后来七分钱一个,再后来1毛钱1个,而今也只需3-5元一个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上街吃碗小面是乡下人的奢侈,只能买个盐锅盔喝杯薄荷糖精凉水。而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们,眼巴巴盼大人赶场回来带根油条或盐锅盔,已是天大的赏赐了。夏天,那盐锅盔回来自然带着阳光的热度,热辣可口;冬天,带回的盐锅盔虽然已经冰冷了,但掰一小块儿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依然咸辣有度,其乐无穷,回味无穷。

那年头,盐锅盔确实是一代三汇孩子的美味记忆。

盐锅盔的多元化,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最初的盐锅盔,只是里面裹了椒盐的干饼子,最多也就是划开包个凉粉而已。

而今,有牛肉末的、有鲜肉的、有腊肉的……可谓应有尽有了。

今天的盐锅盔,早已经过了充饥时代,而进入了吃味时代。因此,卖相、用料、做工都变得考究起来。

虽然三汇的年轻人在外打拼的越来越多,三汇的盐锅盔摊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渐渐多起来。因为三汇的盐锅盔越来越出名,连央视舌尖上的中国都来***访过了。达州成都重庆北京的食客慕名而来,为的是站在街边或坐在板凳上品尝一下鲜美的盐锅盔包凉粉,末了再打包几个去乘坐飞机高铁

如今,带上三汇盐锅盔打“飞的”,绝不是什么天外神话。

我的老家在农村。在我刚记事的年龄,可能也就五岁左右,只知道当时还处在挣工分、分粮票的年代。

由于我家兄弟姐妹多,我排老小,迫于生计,父母亲每天都早早到生产队干活, 哥哥姐姐们去学校上学,家里只剩下淘气跳皮的我,整天被奶奶照看。

一天下午,好像奶奶戴着一幅老花眼镜,正在认真套绵被,我趁她不注意,偷偷溜出家门,要去生产队找母亲。

当我快到生产队时,刚好碰到大我两三岁的邻家孩子,按辈分的话,我应该叫他小叔,平时 ,由于经常在一起玩了,所以 ,竟忘记了去找母亲,俩人又一起玩了起来。

当时,我很清晰的记得,小叔手里拿了一根筷子粗细的钢管,也就和香烟的一样长度,他时不时的用嘴又是吹又是吸的,对我说,这是吸烟呢!我也许是羡慕、也许是无知,很想吸两口。争得小叔同意后,我拿过来就大吸了一口,一吸不当紧,小命差点吸没了。

原来,小叔不知道啥时候,向钢管里囤了一管尘土沫,被我一下子吸的是嘴里边、气管里边全是尘土,我不停的咳嗽、呕吐,小叔害怕的很,跑生产队叫了我的母亲,可能是尘土也吸进肺部的原因,天还没黑,我就高烧不止,以后的事我就不知道了。

后来,听母亲说,当天伴晚,就直送我去了当时很有名的铁山医院,差点没抢救过来。

毕竟,我的气管和肺受到如此损伤,出院后,母亲为尽快恢复我的健康,不知从哪里得来一个偏方,好像是凤梅蛋,用艾叶草包裹住,埋在家槐树根下面至少一周时间,然后拿出来煮熟吃。

由于姥姥家有一颗大槐树,所以,我每隔七天,就要去姥姥家吃煮熟的凤梅蛋,也许真是吃凤梅蛋的效果,也许是随着年龄增长,抵抗力增强,居然我的病痊愈了。

现在,虽然姥姥已去逝多年,但回想起在姥姥家吃凤梅蛋的味道,感觉真的好美味,那种香,不是一般的香,当打破蛋皮时,一股艾叶的青香先扑面而来,咬上一口后,凤梅蛋的香味又混合其中,让人难以忘怀。

大家好,我是小凤姐,今天给大家讲述我的家常美食:巴盟面精

面精又称酿皮、凉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具有代表特色的一道美食。

而在我的家乡富饶的巴彦淖尔,人们赋予这道美食一个通俗的名称:面精;说起这家乡的面精,就不得不赞美一下了,它晶莹剔透,白的结晶,而当撒上事先准备好的红油调料后,它又红的诱人,看上一眼就让人馋涎欲滴,当一碗做好的凉皮放在你面前时,它那鲜艳的色泽和诱人的味道,时时刻刻在***着你的味蕾,让你情不自禁的就会说一句:“啊!好香啊”,然后迫不及待的拿起筷子将其搅拌均匀,让每一条面精都粘上那红彤彤的蘸料,一口爽心爽嘴的面精入口,那种感觉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品尝过它的人,无人不赞叹它的美味。

记得当初还在乌拉特中旗生活时,在我家的附近就有一家特别正宗的巴盟面精,时隔多年,他家的名字早已变得模糊,而他家的味道却在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记得当时每天晚上回家的途中,都要去他家买一大碗。到家后熬点小米粥,喝上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再吃上一碗筋道的面精,一天的疲惫在这一刻仿佛就全消失了。

平时家常便饭时,要整一碗,逢年过节时,还要整一碗,走亲访友时,更要整一碗,以至于每次去其他地方的亲戚家时,都要提前和我打声招呼:“哎,给我带上一碗你们那的面精哇,又馋的不行了” 可能大家觉得我说的有点夸大,可事实就是这样,巴盟的面精就是这么有魅力和征服力,在内蒙的西北地区,巴盟面精这四个字,都是***人味蕾的一道名词,谈论起它时,都得时不时的咽咽口水,都在感叹,世间美食,总是让人欲罢不能。

后来,离开了多年生活的乌拉特中旗,再也很难品尝到当初的那种美味面精了,虽说市场上也卖着各种各样的面精,也有打着巴盟面精的旗号的,我也都买过,品尝过,可无论哪一款都没有当初在中旗的那家美味,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家乡的面精前面要加巴盟的原因吧,因为一般其他地方做不出那种味道来。

而现如今正宗的巴盟面精越来越少了,当初家乡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的美食,现在也慢慢销声匿迹了,想找一家好吃正宗的,还得打问一下当地的久居户,才能找到。我多么希望还能回到十多年前,再回到当初生活的地方,再去品尝一次当年那美味的面精

我是小凤姐@小凤姐教做菜 ,每天给大家分享一道家常菜的做法,有想学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这个问题我分2部分回答:

一、我最喜欢吃且带有故事的美食,非华莱士瓜莫属。

巴彦淖尔市,蒙古语“富饶的湖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孕育了很多著名的美食。

但是,生长于此的我,最喜欢吃的带有故事的美食,当属闻名遐迩的华莱士蜜瓜。

华莱士瓜是夏季生长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沙漠中的瓜。兼有梨,苹果,香蕉,***的等水果的混合香型,因其香气浓郁、肉质细腻、入口香甜、营养丰富等特点,被誉为“瓜中仙品”。

如此甜蜜芳香,让我怎能不喜欢![爱慕]

二、华莱士蜜瓜的故事***而感人

1944年6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先生率领“迪克西使团”(延安美军观察组)到坚苦抗日的延安考察时,受友人之托,专程带来92种草籽,辗转交给了张心一教授(时任甘肃省建设厅长)。其中有一种叫蜜露瓜的***。当时的瓜农把蜜露瓜与俄国瓜杂交而成铁旦子瓜。

1956年,原巴彦淖尔盟盟长达礼扎雅到兰州开会,吃到了铁旦子瓜,并知道了此瓜不平凡之路,遂带回一些瓜籽,交磴口县农民。

由于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沿,又是天下黄河富河套的起端,得天独厚的水、土、日照等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再得益于瓜农不断杂交选优,形成了皮色鲜艳,品质纯正,香甜爽口、优于母体的地方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