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学识渊博,用兵如神,常有妙计化解危难于无形。而诸葛亮人生最后一个计谋没有用在鞠躬尽瘁的蜀国身上,而是用在了自己的身后事上,而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妙”。小编可以说这是计谋里的“无招胜有招”!!!埋葬地点谁都没有事先能猜到,包括诸葛亮自己,所以没有任何人知道墓地,更不要说盗墓了,赞!
人死就要入土,在诸葛亮所处的那个时代,盗墓时有发生。奸雄曹操就是那个时候最大的盗墓头子,传说历史上有名的“七十二疑冢”就是出自曹操只收,至今都没人能破解。
既然曹操都能想到,那么比曹操还要聪明的诸葛亮又怎会想不到呢?跟曹操一样,诸葛亮身前也被很多人恨之入骨,恨不得掘墓鞭尸以解心头之恨。诸葛亮心知肚 明,所以临终前特意写信告诉后主刘禅:死后将他埋在定军山,且不要在墓上拢土,也不要在墓边栽树,随葬物品更是一件都不要,而且要求墓穴只需能放下棺材就 行。但后人研究发现,这只是诸葛亮释放的一个烟雾弹,定军山上埋的,只是他的衣冠冢,而真正的墓地另有去处。
大家普遍认同一种说法是,诸葛亮为了掩人耳目,在传递消息给刘禅时,特意暗示了定军山只是埋葬他衣冠的地方,同时告知了真身的埋葬方法:让四个大力士用新 绳抬着他的棺材出成都后一直往南走,知道绳子断裂方可下葬。如此一来,知道他墓地的人就会少之又少。刘禅听从了相父诸葛亮的安排,选了四个孔武有力的士 兵,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们走了三天三夜,累的一点力气都没了也没能把绳子磨断,于是四人一合计,就把诸葛亮随便埋在所处的位置,而后就回去复命了。但是后 来事情被刘禅知晓,一怒之下就把四人给杀了,但是气糊涂的刘禅竟然没有问相父的埋葬地点,如此一来,知道诸葛亮墓的最后四个人也就死掉了。
在想当年,后汉三国,有一家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他本是山野隐士,自在闲人,只因徐元直走马相荐,刘皇叔风雪三顾,隆中一对,打动卧龙,这才出山相助!自出草庐,火烧博望,威名大振,征南剿北,屡建奇功!后来,白帝城,先主爷龙归海葬,临危托孤,千斤重担先生一人承担。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怎奈,日夜操劳,心神耗尽,又加之,司马懿老奸巨滑,坚守城池,拒不出战,大丞相又急又气,如雪加霜,眼见得病体沉重,灯枯油残!夜观天象,见客星倍明,主星昏暗,知大限已到,想先帝重托未能实现,不由得珠泪飘零,大将姜维一旁言到:“丞相,何不祈星拜斗,哀求阳寿?”孔明言到:“只恐,天意难违!但凭一片丹心,不知汉家可有再兴***!”于是在营内草建法台,点起七盏明灯,外布七七四十九盏小灯,四面用军兵把守,任何人不得擅入。大丞相,白昼理军务,夜晚踏罡斗,披发仗剑,祈天求寿,不觉七天限期将至,就要增寿一纪,不料被魏延闯入,扑灭灯火,前功尽弃!这也是天不兴汉,好可叹,五丈原前,折断了这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八月二十三,天愁地惨,星斗无光,武乡侯奄然归天!却说老贼司马懿,夜观穹宇,见守将星三起三落,疑是孔明已死,命夏侯霸前去打探。不多时夏侯霸仓皇回令,言说:“蜀军尽退!”司马 懿,顿足捶胸叫声:“快追!”提调人马,亲率二子火速追赶,堪堪追至山脚密林之处,突然,一声号炮,杀声四起,众蜀兵回旗返鼓,杀将回来,树影中飘出一杆中军大旗,上写:“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又见高岗上众星捧月般拥出四轮车一辆,上坐一人,道骨仙风,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身披鹤氅,腰系皂绦,眉下二目炯炯放光,非是旁人正是那耿耿忠心的诸葛孔明!又有姜维大吼一声:“司马老贼,尔中我丞相计也!”只吓的司马懿魂飞魄散,夺路而逃。一时间曹军大乱,人马相践,丢盔弃甲,抛矛撇戟,被蜀军截杀一阵死伤无数!司马懿惊走五十余里,被夏侯霸、夏侯惠赶上,尤自双手抱头,口内言道:“我有头否!”喘息半晌,神色方定!待回到营中,差人再行打探,方知孔明当真已死,所见者不过其木像也!司马懿,一声长叹:“吾能料其生,不能料起死也!”所谓“死诸葛惊走活仲达!”正是:五丈原前秋风寒,卧龙英灵归上天。忠心耿耿留遗计,吓退司马保西川!
我昨天看了几条新闻报道,说很多地区的公墓到期需要续租的事情,还说国家是允许公墓经营者最长可以收取20年的公墓租赁使用费。按我以前的理解,公墓是不收费的,收费的话,如果死者没有后人或后人无力支付费用,那国家是不是就要挖坟掘墓了?对很多人来说,活着不容易但也不敢轻易死,死就需要一大笔费用,担心没钱料理后事。
死后风光大葬的,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被挖坟掘墓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我想像诸葛亮这样聪明睿智的政治人物,可能根本就没给自己留下什么坟墓,对他们来说,粉身碎骨浑不怕,不留坟墓在人间。我分析之所以社会上流传的有坟墓的说法,可能就是因为诸葛亮的事迹品质太生动感人,人们为了纪念颂扬他而虚构的故事。
既然曹操都能想到,那么比曹操还要聪明的诸葛亮又怎会想不到呢?跟曹操一样,诸葛亮身前也被很多人恨之入骨,恨不得掘墓鞭尸以解心头之恨。诸葛亮心知肚 明,所以临终前特意写信告诉后主刘禅:死后将他埋在定军山,且不要在墓上拢土,也不要在墓边栽树,随葬物品更是一件都不要,而且要求墓穴只需能放下棺材就 行。但后人研究发现,这只是诸葛亮释放的一个烟雾弹,定军山上埋的,只是他的衣冠冢,而真正的墓地另有去处。
大家普遍认同一种说法是,诸葛亮为了掩人耳目,在传递消息给刘禅时,特意暗示了定军山只是埋葬他衣冠的地方,同时告知了真身的埋葬方法:让四个大力士用新 绳抬着他的棺材出成都后一直往南走,知道绳子断裂方可下葬。如此一来,知道他墓地的人就会少之又少。刘禅听从了相父诸葛亮的安排,选了四个孔武有力的士 兵,但是没想到的是,他们走了三天三夜,累的一点力气都没了也没能把绳子磨断,于是四人一合计,就把诸葛亮随便埋在所处的位置,而后就回去复命了。但是后 来事情被刘禅知晓,一怒之下就把四人给杀了,但是气糊涂的刘禅竟然没有问相父的埋葬地点,如此一来,知道诸葛亮墓的最后四个人也就死掉了。
于是有人猜测,这或许是诸葛亮早就设计好的计谋,因为聪明如诸葛亮,怎会不知道新绳子的结实程度岂是几个人能轻松抬断的呢?而且善于心计的他也算出 所抬之人定会偷懒,而且军人大多性情豪爽,口风普遍不严,此事一旦被刘禅知晓,定不会轻饶了他们。这样一来,世上就不会有人知道真正埋葬他的地方了。
当然,这些只是推测,但似乎又很合情合理。不管诸葛亮有没有为自己施下这个计谋,至少在已经过去的近2千年时间里,依然没人知道他的墓地在哪。这是个迷,不知道未来还能不能解开。
自春秋时期起至今,盗墓之风盛行,帝王将相的陵墓大多已是“十墓九空”。这些生前享尽荣华富贵的大人物,死后却不得安宁,寝园常遭盗掘甚至曝尸荒野。然而,位于陕西汉中市定军山脚下的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从下葬至今1800余年来从未被盗掘过,是什么原因让它躲过了这千年万代的盗墓黑手呢?
诸葛亮的武侯墓之所以千年来未被盗掘的原因主要有四,具体如下:
一,诸葛亮神机妙算,计谋多端。历代盗墓贼虽然都觊觎其墓中的珍宝,但也害怕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墓中已设好了暗道机关等着他们的到来。盗墓贼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只能对武侯墓敬而远之,转而盗掘其他陵墓,从而实现他们所谓的发财之梦。
二,武侯墓传言是诸葛亮的衣冠冢,里面没有任何陪葬品。据说诸葛孔明先生在五丈原去世后,留有遗书一封:请四名士兵抬着他的棺木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刘禅遵其命,令四个关西大汉抬着他的棺木一直往南走,四个大汉抬了三天三夜后,早已体力不支,但此时杠未断,绳未烂。四人经过商议后,决定将棺木就地挖坑掩埋。正是因为这一传言,使历代盗墓贼都不愿冒着生命危险去盗掘可能只是一个衣冠冢,且没有陪葬品的武侯墓了。
原因之三,诸葛亮崇尚薄葬。他在生前留有遗言说“殓以时服,无葬金银”,意思就是说死后下葬时穿平时的衣服就行了,并且墓中不要陪葬金银珠宝。因为墓中没有值钱的东西,所以盗墓贼也懒得光顾了。
四,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为了蜀汉大业鞠躬尽瘁。刘备白帝城托孤曾对诸葛亮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然刘禅虽庸,可诸葛亮却极力辅佐,从未取而代之。他的这种忠君报国的精神,受到了历代的赞扬和敬意!这一点与位于洛阳的关羽墓一样,三教九流均敬仰关公,所以贼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犯圣人之地的。
其实我小时候听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讲的是诸葛亮死前曾吩咐手下,死后找四个人给他修墓,但总共只能给三两银子。他死后,来四个人,其中三个人修墓,一个人做饭。挖墓的在一起商量说,三两银子四个人咋分啊,不如把做饭的那个傻锤子杀死,然后一人分一两多好。而做饭的那小子更狠,他想独吞银子,就决定在饭里下毒,毒死那三个干活的二笔。等墓建好以后,开饭前挖墓的果然把做饭的给做了,他们分过银子后吃完饭准备回家,没想到饭里有毒,最后也死球了。所以说诸葛亮是神人,机关算尽,前情后事全都安排好了,这就导致没人知道他的墓在哪,里面到底是啥情况了。
这个四人三两金的故事一听就。。。但我觉得挺有意思,而且小时候听完就记住了。其实我在想,会不会曾有过一些盗墓贼挖过诸葛亮的墓,但因其墓里确实有机关陷阱,导致进去的人再也没出来,而墓本身又有一定的自我保护修复能力,使得我们从外观根本看不出来盗过?
对于诸葛亮,我对他的评价是“诸葛用兵不如刘备甚远”,其实他还是比较保守的,只不过《三国演义》把《三国志》里的他给神化了~演义终归是本***,跟史实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不过我还是很乐意看到诸葛先生能成为神的,因为除了官方的考古发掘以外,连盗墓贼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盗亦有道!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28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