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皇帝在生前就为自己建造陵墓不同的是,咸丰皇帝的定陵在其生前并没有建造,咸丰一朝受内忧外患影响,焦头烂额的咸丰皇帝始终没有精力和心思来给自己建造陵墓,后来埋葬咸丰皇帝的定陵也是在咸丰帝驾崩后同治帝即位,两宫皇太后主政时期营建。
同治四年,定陵竣工,咸丰皇帝与原配嫡妻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合葬于定陵,定陵地宫中葬入咸丰皇帝和孝德显皇后之后就已经封闭了,并且地宫之内也没有预留下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百年之后停放棺椁的位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实际上也是两宫皇太后的的意思,两宫皇太后实际上表示在百年之后不与咸丰皇帝合葬的意愿。此时的两位皇太后才满三十岁,身体状况良好,所以也并没有急于为自己修建陵墓。
咸丰帝去世后被葬于清东陵的定陵,和很多皇陵不一样的是,咸丰的定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定陵,这里葬着咸丰皇帝和他的原配妻子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定陵在同治元年开始营建,同治四年是竣工,随后咸丰皇帝和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被葬入定陵,第二部分是两宫皇太后的陵寝,因为两宫太后的陵寝位于咸丰帝定陵之东,所以被统称为定东陵,定东陵由分为葬着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和葬着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
两宫皇太后的陵寝始建于同治十二年,前后历时六年时间,于光绪五年落成,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于光绪七年去世后被葬入了普祥峪定东陵。此后光绪二十一年时,慈禧太后又将自己的万年吉地普陀峪定东陵重修了一次,此次大修历时十三年多,直到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去世时才停止;定陵的第三部分就是定陵妃园寝,这里葬着丽妃、祺妃、四春娘娘等咸丰帝的十五位嫔妃。所以东太后慈安并没有与咸丰帝同穴合葬,而是和慈禧太后一样,修建了属于自己的单独的陵寝。
人们普遍认为咸丰皇帝的原配妻子是慈安皇太后,实则并非如此,慈安太后是咸丰二年通过选秀入宫的,初入宫时,她只是咸丰皇帝的贞嫔,后来由于深受咸丰皇帝宠爱,她在八个月内就由嫔位升至皇后。
而在此之前,咸丰皇帝的原配结发妻子已经去世,所以皇后慈安和懿贵妃慈禧,实际上是没有见过咸丰帝的这位原配妻子的,她姓萨克达氏,是道光皇帝在咸丰帝做皇子时为其挑选的妻子,萨克达氏出身官宦人家,是满洲名门望族,所以为人非常有修养,咸丰帝对其非常宠爱,夫妇二人感情非常融洽,但是天不作美,萨克达氏在婚后三年既去世了,年仅十九岁,萨克达氏去世后几个月,道光帝便驾崩了,二十岁的咸丰皇帝即位登基,萨克达氏被追封为孝德皇后,后来咸丰帝的定陵完工后,萨克达氏被咸丰帝葬在了自己的地宫内,成为了唯一一位和他合葬的人。慈安去世时咸丰皇帝已经入葬二十余年,并且在咸丰皇帝地宫内,也并未留下任何位置,所以慈安只能单独下葬,并未与咸丰帝合葬。
咸丰帝去世后,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此时慈安太后作为咸丰皇帝曾经的中宫皇后,她提出了两宫太后百年之后的归宿,即不与咸丰帝合葬,而是单独修建陵寝,这在清朝也并非首创的先例,之前的康熙帝祖母孝庄文皇后和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都是单独修建陵寝。慈安太后既然单独修建了陵寝,作为妾室出身的慈禧太后自然没有理由与咸丰帝合葬,于是两宫太后在咸丰帝的定陵东边分别修建了自己单独的陵寝,慈安太后的陵寝为普祥峪定东陵,慈禧太后的陵寝为普陀峪定东陵。
光绪七年,四十五岁的东太后慈安暴崩于钟粹宫,慈安太后去世后,葬于自己生前选好的普祥峪定东陵。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孙殿英在洗劫东陵诸帝陵寝时,慈安太后的陵寝也未能幸免,慈安太后墓室内的珍宝虽然不及慈禧太后陵中那样丰富,但是同样也陪葬了大量珍宝,这些珍宝都被孙殿英及其部下洗劫一空,因为慈安太后不及慈禧太后那样出名,名声也比慈禧太后好,所以关于她的陵墓被盗的事情,知道的人并不多,历史上记载的也相对较少。
古代讲究帝后同葬,为什么慈禧要单独建造陵墓呢?这源于康熙皇帝,当时他在安葬自己祖母孝庄太后的时候,曾经流传了一句话叫"卑不动尊",意思就是身份尊贵的人如果先死了,那么身份次等的人在去世之后是不能挪动身份尊贵的人的陵墓的,孝庄,孝惠,孝圣,孝和,去世都晚于夫君,都单独建了陵寝。慈禧和慈安当时只是咸丰皇帝的后妃,所以只能另选陵址了。
咸丰皇帝入葬定陵时,只有原配孝德显皇后皇后萨克达氏已故,而继后孝贞显皇后(即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生母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仍然在世。因此,只有萨克达氏葬入了定陵地宫。
一旦地宫封闭,之后去世的皇后(含原非皇后的皇太后)便不能再葬入地宫、扰动帝陵,只能在帝陵附近新建后陵,以相对帝陵位置命名,如泰东陵、定东陵等。虽然是新建陵寝,但仍然属于帝陵系统,是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臣们商量之后想要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陵墓建在一起但是慈禧太后不同意,觉得和慈安太后葬在同一个陵墓当中,太窄了。大臣们,又商量说再咸丰皇帝的陵墓旁边,再建造一座陵墓但是咸丰皇帝当时建陵的时候并没有把另外一个陵墓规划在内,如果再建一个陵墓的话,规划上还是有点窄。所以慈禧太后还是不同意。没有办法,大臣们只好为两个太后各自选择陵址。
慈禧并不是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而是懿贵妃。按照尊卑说法,慈禧陵墓的奢华程度应该不及当时的慈安太后,但是在外观上,慈禧的陵墓和慈安的陵墓都差不多,但是,陪葬品的奢华程度慈禧比慈安不止高了一星半点。
慈禧在同治皇帝还在位时已经开始选陵址,花费了七年时间,期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选定好了陵墓的地址。刚开始的时候两个皇太后的陵墓规制完全是一样的,为了凸显慈安太后的地位尊贵,慈安太后的陵墓比慈禧太后多用39万白银。在慈安太后死后,慈禧因不满比慈安太后低一头,另一方面又为了想让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好,便把自己的陵墓重新修缮,几乎是等于又重建了一回。
即便是与萨克达氏及慈安的尊卑关系,慈禧也不敢轻易僭越。因此,在普祥峪定东陵的形制上慈禧丝毫不敢做文章,她最终能做的也仅仅是在菩陀峪定东陵的细节上精益求精、压过慈安一头。但是,台面上的后陵形制,慈禧依然是不敢僭越的,包括慈禧自己的菩陀峪定东陵也依然是后陵形制。
谁说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咸丰帝不是合葬?中国古代的合葬分为两种,一种叫同茔同穴、一种叫同茔异穴,并不是只有葬在一个墓坑或地宫之中才叫合葬。同茔同穴我们就不去多说了,下面主要说一说这个同茔异穴。所谓同茔异穴,顾名思义就去同一个坟茔、不同的墓穴。其实,现而今很多公墓中的夫妻合葬墓也是这样一种形制。同一座墓、同一块墓碑,但墓碑下面摆放骨灰盒的地方却是人为分隔开来的两个龛位,这就是典型的同茔异穴合葬墓。
古代帝王、贵族之家的这种同茔异穴合葬通常表现为同一个大的墓园之内有两个不同的封土堆,不同的封土堆下面则是两个不同的墓穴。比如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的长陵,在长陵陵区的范围内,竖立着两个巨大的封土堆,一个封土堆下面是刘邦的墓穴、另一个封土堆下面则是吕后的墓穴。但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距离的、而且距离不近,显然不是埋在一个同“墓坑”里,但这样的墓依然叫做合葬墓!
▲汉长陵卫星图(陵区内有两座封土堆)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菩陀峪定东陵都叫“定东陵”,虽然各自拥有独立的陵园,但仍然属于咸丰帝定陵的组成部分。从定东陵与定陵的名字上也能看得出,定东陵只是定陵的“附属”!换句话说,无论是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还是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都属于广义上定陵的陵区范围。同样是同一陵区内的不同墓穴,依然属于同茔异穴形制。所以,虽然咸丰帝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分葬三处,但他们仍然属于合葬。
▲清定陵与定东陵位置示意图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之所以要另建陵寝,而没有葬入咸丰帝定陵的地宫,是因为她们死在了咸丰帝入葬定陵地宫之后。清朝的帝王葬制是这样的,皇帝入葬地宫之后,地宫入口便全部关闭,之后便不再打开。当然,像孙殿英那样炸开的除外。只有在皇帝下葬之前去世的皇后、皇贵妃(雍正元年之后),才能入葬帝陵地宫,死于皇帝入葬之后的皇后(包括庶出皇帝的生母)都只能另建后陵。所以,无论是崇庆太后、恭慈太后还是慈禧太后、慈安太后,都是另建的后陵。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28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