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现在已不是小县城了,城市建成区已达到99平方公里。其实已远不止这个数,起码有120平方公里,高架路已有近百公里,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完全可以算得上一个中等城市了!
40年代的常熟人知道老县场寺前街,50年代常熟人知道新公园工人文化宫,60年代常熟人知道老美林新雅面店,70年代常熟人知道山前湖抽干成了五七农场,燕园变成皮革厂,80年代常熟人知道服装城白雪冰箱,90年代常熟人知道沙家浜隆力奇,新千年的常熟,唉,千仞岗高架桥***城墙。
出生在常熟乡下,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到苏州工作,而我则在外公外婆家长大,读五年级时我也去了苏州,到现在本人已经退休,在苏州四十多年了,但逢年过节还是要回常熟,弟媳妹妹就会陪着一起逛街,现在的常熟发展的太好啦,现在又有了高铁站,交通及其方便,而且常熟人也很热情好客,尤其碰到问路的,超级热情的指点回答。小吃也非常的多,全家尤爱熏青豆,到吃熏青豆的季节,舅舅总会买上10斤给我邮寄……,景点也很多,著名的沙家浜,尚湖,虞山还有红豆山庄……,绝对让您流连忘返
我家住在苏州,儿子,女儿也出生在苏州,,但我是土生土长在常熟,是个常熟人,再也没有熟悉常熟了吧,,,但是,常熟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太大太大了,,到常熟几乎不认识了,,还须得问路问讯,,因为好多好多年不回了,,我16岁童年时代在常熟读书生活,,现在77岁了,,常熟永生不会忘,再回常熟虽不可能了,但常常挂念在心,,常熟
我的学生时代是在常熟的一个小镇董浜度过的,对常熟的第一印象是老师在课堂上和我们讲的道故事:兴福寺空心潭的无尾螺丝,剑门的故事,第二印象是有一个同学去了常熟城里,回来我们问他去了辛峰亭吗,他说去晚了,辛峰亭关门了。直至高二时被学校派往常熟学习电动机知识(学校要办电动机校办厂),住在常熟师范三个月,才真正领略常熟风釆,空心潭是没有无尾螺丝的,辛峰亭是没有门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人民公园的一壶菊花茶,一碗脆爆鳝丝面,南门街台上的热闹,老百货商场的丰富,言子墓道的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
江苏省现在,从地理版图及经济版图上,确实分为苏南、苏中、苏北,并常见于官方的文件。苏中这个称呼,也就近二十年的事情。
历史上,江苏省,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官方、民间一直这样称呼。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的老辈人,常称长江以北的人,特别是里下河地区的人,为“苏北人”,歧视中,略带怜悯,因为长江以北,过去非常贫穷。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苏南,似乎只包含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这三个城市,经济发达,且同属于吴方言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相近。而南京和镇江,虽然从地理上属于苏南,但南京、镇江的方言,和苏北的淮阴、扬州一样,属于淮扬方言,加之,过去在经济上,比苏锡常三市,差太多,所以,也被苏锡常三市,以及上海人,带有歧视的称为“苏北”。
这些年,随着省会南京首位度的提升,经济上,也超过无锡,成为江苏第二,所以,现在,在地理和经济版图上,长江以南,全部称为苏南,没有任何问题。
苏中,从地理上讲,就是指江苏省中部,沿长江北岸的扬州、泰州、南通三市,从经济上讲,这三市,也明显强于江苏北部,直逼苏南的镇江、常州,不需要省***的特别支持。
一直以来,江苏省,为了各地区的平衡发展,对苏北地区的各市,政策扶持力度比较大。并且要求苏南各市,结对帮扶。为了对长江以北各市,区别对待,才有了苏中这个说法。
顺便说下,说到苏南、苏北,绕不开上海,因为历史上,上海是江苏的一部分,上海也曾属于苏南,归南京领导,但上海人到现在为止,一直看不起同属于苏南的南京人,称之为苏北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30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