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不是名将,他只是文臣。你能叫王阳明是名将吗?为将者,必需领兵指挥打仗。反观袁的三次作战,有哪一次是象将领的?(更何况是名将):
第一次:就躲在宁远要塞,把门堵死,攻无攻法,守无守法……要不是后金军过于深入,同时把觉华岛粮草基地抢了,已达到出兵目的后,就退兵了,否则宁远有的头痛了。
在这补充几个事情,
第一,努尔哈赤大概率不是死在宁远一战中。宁远之战在1-2月份,努尔哈赤死在8月,期间西征过蒙古,东打过毛文龙。而红衣大炮的炮弹就是一个实心弹,如果打到人,一般必死无疑,怎么可能活那么久?
第二,宁远城上的红衣大炮总共十几门,用的是实心弹,除非打到攻城武器方有用处,或对船攻击用处较大,但对散漫在地面的部队有何用?而袁崇焕在回答皇帝怎样复辽的时候,具然推荐的就是红衣大炮……既然是复辽,那必然是要进攻的,一个在现场看到红衣大炮的情况的人,居然不考虑效果和机动能力,这还算是合格将领?
……
第二次,宁锦之战,其他的不说了,就说一点,不管后金怎样骗,袁崇焕就是不出宁远……只是运气好,锦州没有攻克而己……
第三次,已己之变,败笔多到连百姓都要吃他的肉了……后金在明朝在锦州有驻军的情况下,绕道走山路突破长城,进入关内抢劫,在蓟州被其他军队堵住时,咱们蓟辽督师袁崇焕又做了哪些惊人之作?先把堵住后金路的刘策军赶到毫无意义的密云,不打一仗陪着后金军到北京……我就搞不懂了,你绵州的军队在干嘛?人家的军队在千里之外(沈阳到北京的距离是500公里以上),常言千里不运粮,而且之间平路的重要要点全在明朝手里……就象一个将领啊……读书都读傻了……
答:目前,对于这件事的争议特别大!但是,就此说袁崇焕抵挡不住清兵的进攻,不符合事实;袁崇焕的失败主要原因却不能都怪明思宗,他自己的责任推脱不掉。
首先,袁崇焕是当时唯一能够多次击败清军的重要将领。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所经过的蓟州、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各城,都分兵留守。皇帝朱由检得知后非常高兴,下令嘉奖袁崇焕的部下,并让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
但不久之后,遵化、三屯营都被后金军攻破,赵率教也在遵化战役中中流矢阵亡,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而死。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
明思宗召见袁崇焕,赏赐御用酒菜及貂裘慰劳袁崇焕,袁崇焕以兵马长途奔波,疲惫不已,请求入城休整,但遭到拒绝。于是袁崇焕驻军城外,与后金军鏖战,互有胜负。袁崇焕令戴承恩在广渠门列阵,祖大寿于南面列阵,王承胤在西北列阵,袁崇焕在西面列阵以备战,中午时刻,清骑兵从东南面进攻,祖大寿率兵奋力接战,而王承胤却拔阵向南避战。后金军力战祖大寿不下,于是撤退,明将刘应国、罗景荣等人率兵进行追击,杀伤后金军千余人,而明军死伤也很多。收兵后,明思宗朱由检用酒食犒赏军队。袁崇焕有派遣任守忠率领五百人用火炮轰打金营,后金军撤退,京都之围遂解。
袁崇焕并没有因为不让进城而避战,仍然击败了皇太极。怎么能说他抵挡不住清军呢?
其次,袁崇焕失败的原因相当复杂。明思宗应该是全力支持他的。
袁崇焕曾经与熊廷弼进行了一次长谈,熊廷弼主张放弃辽东将兵力集中到山海关一带。咱们先不说熊廷弼的对错?袁崇焕说了熊廷弼三个字“卖国贼”。
明思宗召见袁崇焕的时候袁崇焕是这样表示的:自己可以五年复辽,朱由检对此大加赞赏。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复辽的策略,袁崇焕却说是用这种话安慰皇上。许誉卿说:“皇上英明,怎麽可以随便应对。他日按照期限追求成效,你该怎麽办?”
袁崇焕也觉得自己失言了,于是上奏说:“五年复辽的***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托给臣,臣怎麽敢推辞这艰难的任务。但是五年内,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必须朝廷内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朱由检于是让四部的臣按照袁崇焕的话办。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3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