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以下是丽江历年的游客接待量,07年为530、93万人,08年625,49万人,09年是758,14万人,12年1599万人,15年突破3000万人,16年3520万人,今年1一8月接待游客2834.66万人。说明来丽江的人越来越多。 近年丽江负面消息不断但游人并未止住来丽游的步伐说明丽江还是值得人们一去的地方。首先,交通便捷,滇藏铁路,滇藏高速公路均己通达丽江,丽江三义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靠前,云南第二,其次,景点集中,在五十公里半经内分布有三个世界遗产,分別是在城区的纳西东巴文化,丽江古城以及附近的三江并流老君山片区,之外还有玉龙雪山,虎跳峡,拉市海以及稍远些的泸沾湖,而且南联大理,北接香格里拉都是景点丰富的全国闻名景区。第三,丽江文化底蕴雄厚,民风纯朴。作为少数民族的纳西族是个心胸宽广的民族,过去就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和学习外来先进的文化,最著名的劝学名言就是高悬于古城的牌坊之上的“天雨流芳"是教化子民读书学习。第四,慢节奏的生活方式。相对于一线城市的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云南人挂在口边常说的话是悠悠呢,人们总结在丽江的生活是,睡觉睡到自然醒,看书,艳遇,哂太阳。丽江有名气来的人多了,不客气的说各色人等都来凑热闹,这就难免来旅游的客人都是高素质,而作为常住人口不足五十万的小城市在参与接待年几千万游客的过程中也有大量非本地人的参与,也因此发生了使客人在丽江游中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发生,在如今自媒体的形式下,很多受众是非难辨,人云亦云。16年未17初丽江成为众矢之地,丽江人没把丽江旅游搞好丽江有错。在各级***的大力整治下,在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来丽的人在多想信会更多。
自《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22条施行以来,丽江市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28条贯彻落实措施,深入开展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在原先的定点旅游购物店附近,每天都有旅游执法人员对团队游客带团导游的导游证和行程单进行检查,同时提醒游客购物一定要出于自愿。通过整治,丽江原来的定点旅游购物点积极谋求转型升级,丽江旅游市场秩序逐步朝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我们来丽江,遇见自己,遗忘过往,漫步古城感受闲适光阴里的一花一木,让午后的一米阳光一下子照进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丽江,有“艳遇之都”之称。不知是因为丽江古城内的小桥流水成就了这样的风情,还是入夜后酒吧街上慵懒、魅惑的气质迷醉了多情的过客。大研古城的夜幕,迷幻而令人神往。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万个游客心中有一万个丽江也不为过。
丽江地处滇西北高原,***江中游。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常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此。二山指的是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一城为丽江古城,即大研古城;一江为***江;一文化指纳西东巴文化;一风情则为摩梭风情。如今的丽江旅游业不断发展,景点越来越多。
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一个浪漫的梦,在梦中,有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潺潺的流水,古朴的小桥,有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手中撑着一把油纸伞在向你缓缓走来,这就是丽江,你梦中的那个地方。
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心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到了丽江都可以与古城诉说,你也会看到别人在诉说,无论是忧愁或烦恼,丽江也会一下子全都包容了。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要去丽江最理想的答案了!
感谢邀请!
首先是丽江的自然环境也不错,冬天也不太冷,春夏秋气候比较温和天气凉爽,是全国很多游客避暑旅游的胜地,加上玉龙雪山的雄奇,丽江古城的古老,酒吧街的烂漫,舌尖上的美食丽江,丽江各民族的热情好客,人们没有理由不来丽江。
丽江三年,领略了无数的美景。
丽江经过二十年的旅游开发,推广,已经名声在外,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丽江实实在在的成为云南旅游的一张名片,不管你是否选择喷我。
许多人之所以来到丽江,是因为这么些年来身边的亲友很多都来过丽江,会分享丽江的美景,人文,特别是丽江还没有今天这般商业化和负面消息众多的时候,大家都在说丽江是艳遇之都。想想艳遇,一大把的人趋之若鹜。
丽江的自然环境很美,拉市海,观音峡,玉龙雪山,泸沽湖,虎跳峡。这一个个散落在丽江各地的美景,都会让很多外地客人羡慕,想一探究竟。
丽江的人文环境也不错,三个古镇组成的丽江古城,东巴文,还有男不婚女不嫁的摩梭文化,都会让人心生向往。
到了夏天,丽江绝无一日酷暑,那时候的全国各地几乎是一片水深火热,来到丽江,仿佛已经到了另外一个国度,凉爽,晚上还要盖被子。
旅行的意义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答案。我自己觉得旅行的意义有几点,
1自己所生活的区域是很小的,需要去这个世界看看,不要做井底之蛙。
2 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旅行的过程也是知识和阅历的不断提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3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