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鼓浪屿的美食推荐如下:
沈家闽南肠粉。肠粉外皮Q弹、内馅丰厚、酱料恰到好处,爱辣的小伙伴还可以让店员加点辣做调味,推荐沈家闽南肠粉和鲨鱼羹。
荣记沙茶面。厦门沙茶面的代表,独家秘制的沙茶酱已有100多年历史,味香醇厚。招牌沙茶面是来此必点,爽滑有嚼劲的面条吸收了浓郁的汤汁,再加上新鲜的虾、鱿鱼等配料,回味无穷。
更多厦门鼓浪屿的吃货心得建议咨询厦门本地美食专家或查阅相关旅游攻略。
2.海蛎煎 牡蛎油炸食品在鼓浪屿的大街小巷都很受欢迎,它金***的外观非常吸引人。
3.马拉桑果汁 许多人说,如果你不去鼓浪屿喝马拉松果汁,你将会白去鼓浪屿一趟。
4.烧仙草 少先草是一种苦味食物,但如果你在炎热的夏天去鼓浪屿,它是消暑解渴的好选择。
回答:来到鼓浪屿一定要尝一尝的美味四大名吃:
1、土笋冻:土笋冻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是一种蠕虫(可口革囊星虫),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味美甘鲜。食用时配上好酱油、永春陈醋、蒜蓉。

2、花生汤:鼓浪屿的花生汤定会让你对花生有极大的改观,它其中主要的原材料有花生、白糖、鸡蛋等等,酥烂的花生,入口即化,在配上奶甘甜爽口的汤汁,不仅味美,而且还有着非常不错的滋补润肺的作用。

3、沙茶面:沙茶面在厦门是一道著名的汤类面食小吃,与东南亚地区的沙茶面不同是在沙茶酱的制作上,配上细细的面条吃起来不仅口感劲道,而且汤汁也甚是美味。

鼓浪屿美食无数,而答主的最爱是下面两款便宜又普通的小吃,岛上住一晚,先后各吃了两次,还打包带走。
沈家闽南肠粉
做为来自拉肠大省的广东人,推荐这家闽南肠粉是不是有点儿奇怪。确实,因为一开始尝都不想尝呢,如果不是同伴看见排队非要试一下,真的会错过。
沈家闽南肠粉,与广州街头肠粉的制作没什么两样,不过最平常的米浆拉肠粉、鸡蛋外加肉糜,但其粉味洋溢着浓郁的米香味,闽南特有的牡蛎汤头提鲜,十分鲜美,让人欲罢不能。只是15元一小纸碗,有点儿小贵。
叶氏黑芝麻麻糍
网红麻糍档,冲着名气去吃的,一天只卖一次。名不虚传的网红小吃,值得排队。
现做现卖,男主捏糍团,女主滚芝麻粉和花生碎,配合默契。麻糍软糯可口,甜到恰到好处,黑芝麻和花生碎的喷香都从前记忆里的味道。
离岛时,专门等到他们的小推车过来,一人打包了20元的麻糍在路上吃。
除了这两款必吃的美食,岛上还有不少海鲜类小吃,如炒蟹、烤鱿鱼、蒜烤鲍鱼、生蚝,椒盐赖尿虾等;而福建独特的黑暗料理“星虫土笋冻”以及各种猪下水、鸭下水配制的沙茶面,如果不怕重口味,不妨一试。
更多旅途轶事,个性美食美宿,敬请关注崇尚慢旅行的SophyJiang慢旅绘。
1、鼓浪屿馅饼
馅饼是闽南传统产品之一。
鼓浪屿馅饼是中华百年老字号,选用优质精白面粉制成,上等绿豆制作,饼皮香酥油润,饼馅冰凉清甜,外观小巧玲珑,色泽金黄。
鼓浪屿馅饼既是茶点、点心的可口佳点,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特产。
2、叶氏麻糍
叶氏麻糍地址在鼓浪屿龙头路的三岔口,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叶氏麻糍全是老板“手工制作”,把准备好的糯米糍粑,裹入花生碎、黑白芝麻碎和糖粉混合成的馅料再揉成团,滚上一层黑芝麻粉,味道甜而不腻,糯而不粘。
3、龙头鱼丸
鼓浪屿的美在于遇见,也许遇见一只慵懒的猫咪趴在树下睡觉,也许遇见一座漂亮的建筑,也许转角遇到一家小资温馨的店,也许遇见美味的特色小吃。
也许是缘分,刚从鼓浪屿岛上下来,就分享下我在岛上寻找特色小吃的经历吧~
鼓浪屿很多街面的小店,都会卖一种很有特色的花果茶,酸酸甜甜的,非常好喝,口味种类也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可以品尝,晶莹剔透的小杯子装上满满的花果茶,喝完一杯,很是清新,你可以每一个品种都尝一下,如果喜欢可以买一些带回家送人或者留着自己喝,美容又养颜。
在我的印象中,见到第二多的就是各种猪肉脯,以台湾猪头三最为出名,也是可以免费品尝,偏甜的味道,吃起来有嚼劲,当个逛岛的小零食还不错。
排名第三的是各种鱼干鱼丝,有鳗鱼丝,小黄鱼干,也是品种繁多,跟猪肉铺一样,先免费品尝,再根据喜好来决定买哪种口味。
这些小食既适合边逛鼓浪屿,边品尝,或者带回去送人。
如果决定吃正餐,比较推荐闽南疯这家店,他家店的姜母鸭和香煎蟹是招牌。
姜母鸭食***人,香气扑鼻,味道鲜美,姜片经过煎烤滋味独特,一口鸭肉一口姜片,味香气逼人。
香煎蟹也是和姜片一起煎烤,煎过的那一面焦香无比,再加上新鲜蟹肉独有的香甜和经过烤制流出油脂的蟹黄,非常美味,只是母蟹要贵点,需要128元。
他家的海鲜炒面线不太推荐,口味偏淡,层次单一,味道有些寡淡。
吃完正餐,可以继续逛逛小岛,还有一些特色小吃也可以考虑品尝,比如蚵仔煎,天然百香果果汁,麻薯,泡芙等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34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