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榜单推荐 > 正文

菲律宾阿拉邦旅游城市风俗,菲律宾阿拉邦地图

  1. 中午饭的习俗?
  2. 马上就春节了,这么喜庆的节日里,你们那里有什么好玩的庆祝方式吗?
  3. 为什么是女儿大年初二才可以回娘家?

中午饭的习俗?

阿拉上海人中午饭的习俗讲起来还是蛮多的,首先讲中午饭叫法,叫吃中饭,对上班族人一般中饭比较随便,中午一般吃碗面搞二只澆头,或者炒个蛋炒饭。对于退休工人吃得比较考究,一般都是二荤二素一烫,阿拉上海人基本上都欢喜吃红烧大排、油爆虾、油面筋塞肉,炒只鸡毛菜,再烧只番茄榨菜蛋烫。

马上就春节了,这么喜庆的节日里,你们那里有什么好玩的庆祝方式吗?

春节吗。我们这里的春节最有意思就是有一种说法,叫做“三十晚上不洗脚,大年初一不吃饭”,而且,每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时候就会一家人守在火坑边畅谈,我们这里还讲究“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大年三十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总结一年来的收获,反思一年来的不足。大年三十的这一天,家长会教育小孩,但是不会责骂,会告诉他许多的人生道理。

不过,我更喜欢过正月十五,因为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把蜡烛摆在家门口一排一排,尤其是河边的住户,把蜡烛沿河摆一排,真的太美丽。十五的晚上,大家会放孔明灯,还有河里的莲花灯,整个河岸星光闪闪,欢笑充盈其间,真的太美丽。

菲律宾阿拉邦旅游城市风俗,菲律宾阿拉邦地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家湖北孝感,以前过年先备货:做豆腐,摊豆折,打糍粑,油炸豆腐和卤肉。其中需要多家合作的就是摊豆折和打糍粑。摊豆折是个技术活,摊的人用一个河蚌壳,既当容器又当抚平器。一手绝活看的眼花缭乱,出锅的豆折离开送出来给专门切丝的四五位帮忙的,而后有人负责把切好的丝换位置晾干,分工合作,热火朝天。打糍粑则是把糯米蒸好后,用一个半米高直径半米的石臼来进行下一道工序。三个人一组,三根木棒将糯米捣成糍粑,喊着口号一起使劲,累了换人,不能停。捣成糍粑后就立刻转移到簸箕里摊平晾干。石臼则会被抬到下一家继续,人员也是相互帮忙,好不热闹。

我们那大年初一有一个很特别的庆祝方式,在路口烧一堆柴火,然后一群人围着火堆烤火,说是有好的寓意。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很少有人会去了。关键是早上五点大冬天的着实不想起床啊。不过我们父母辈的人依然会去。还会把饺子放到火堆里烧好了,给我们带回来。


1.大年三十一早爬起来先贴对联,拿面粉搅点浆糊,胡在墙上然后把春联贴上去,讲真,浆糊比胶水好使多了,贴上撕都撕不掉......

菲律宾阿拉邦旅游城市风俗,菲律宾阿拉邦地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中午团圆饭前要放炮,五千或一万响的鞭炮噼里啪啦的一通响,青烟一冒年味儿就有了,当然现在不让放了......

3.晚上上完坟就可以洗澡换衣服然后坐等红包和好吃的了,一般三十晚上要守岁,还要包饺子,这是给初一早上准备的,包完饺子差不多还得睡一会儿,四五点的样子大人们会开始新一轮的放炮活动,我们那叫出天星,摆张桌子放上祭品点上香蜡又一阵噼里啪啦,这次一般会比中午的隆重,小孩子们不怕冷的还会起来看

4.初一早上起来就要吃饺子,不知道为啥,初二初三走亲戚,到哪家又要给哪家放炮,反正就是炮多,小时候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放过的炮渣里找没着的炮,哎呀,跑的那个快呀……总之年还是小时候的年有意思,长大了也就那回事了

菲律宾阿拉邦旅游城市风俗,菲律宾阿拉邦地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感谢大悔老师邀请。阿拉上海做为中国第一大国际都市,从古老的松江府,到外滩的百年风云;从老城厢的往事,到陆家嘴的高楼林立…… 上海的包容性一直被很多人认同。但请大家记住,说到过年,阿拉还是有自己文化习俗的我们上海这里不像北方朋友那里要蒸馒头包子,饺子一类。那么我们上海这里准备什么呢?

请听我娓娓道来:进入腊月,我们喜欢自己动手,才能体会到过年味道。首先腌制咸肉,准备好肉,调料、腌制、风干,每一样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来。这样腌制出来的腊肉透明鲜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虽然现在到处都有卖,但老上海人还是喜欢自己做腊肉。挂在阳台、屋檐下,或者弄堂里,路过的行人都要流口水,一直到除夕和春节团圆饭,这道腊肉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在上海,从腊月下旬起至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用长柄扫帚掸掉屋顶四角及墙上灰尘、蛛网,称“掸檐尘” 同时,这一阶段,人们都要剪指甲、理发、洗澡、拆洗被褥、擦洗器皿,干干净净,辞旧迎新。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 这天晚上,每家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上好鱼好肉、蛋饺、春卷酒、果,十分丰富。

然后就是开始备年货了,年前几天特别热闹,经常各大超市跑,准备茶叶,糖,瓜子,糕点等用来招待客人。


每到过年,阿拉上海宁都讲究穿新衣,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买新衣服。全家上下,全身上下都是新的,也有送旧迎新的意思。这是我小时候最为之兴奋的事了!

为什么是女儿大年初二才可以回娘家

过年的时候,出嫁的女儿初二才能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为“归宁”),但为什么不能在除夕、初一这两天回娘家呢?

首先,我国古代的正统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尊,儒家文化圈的风俗习惯,一般都有很强的男权主义色彩。“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认为女子出嫁之后就是外姓人家的人了,不会像儿子那样承接香火,为娘家创造价值。女孩虽然也是父母的亲生骨肉,但出嫁之后,尽管表面上还保留着固有的血缘关系,但实际上却由亲密渐渐走向疏远,像水一样已经泼出门外了。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阖家团圆,自然不便回娘家去。

另外,民间也有些老人迷信,已逝的老祖宗,年底(有说腊月28,有说29或30)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儿就可以回家了。

小尘觉得大年初一不让女儿回家,不正好和老公在家婆家过吗?如女儿回了娘家,女婿必然跟来,那谁陪夫家的老人过年呢?所以,长期形成的习俗自有它的道理,很难与陋习联成一体。古人们对大年几天的安排非常明了:三十全家团圆,初一大拜年,初二回娘家,初三探亲访友(指到关系密切的友好家中做客),初四上坟烧纸,祭典过世的亲人,初五就随意了。这样约定俗成,井井有条。

当然,在现代社会,兄弟姐妹比较少,有很多人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现在的交通十分的便利,不管什么时候,嫁出去的女儿都可以回娘家,回娘家就等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中国传统民俗的一些道理,女儿出嫁以后,就要一心一意助旺自己的丈夫,学会独立自主,好好经营属于自己的家庭,才能家庭和睦,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