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命题,中国是大中国,历史观念就是这样,再加上北方金国侵略威胁,南宋小朝廷不以统一为愿望肯定不可以的,哪怕是和平也是屈辱换来的和平!因此北伐是必须的,有正义性和合理性
“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南宋不可推脱的使命!
公元1127年,金军大举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窝囊的徽钦二帝,及京中的一众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被金人“一锅端”,统统押往北国,北宋就此灭亡。
虽然,此后宋高宗赵构在大臣的拥戴下,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算是延续了大宋的国祚。然而大宋北方的半壁河山此时已陷于金国之手,中原百姓无时无刻都在饱受金人的揉躏。作为北宋后继者的南宋,靖康之耻焉能不雪?亡国之仇岂能不报?
因此,不管时间怎么推移,也不论宋金关系是否日渐缓和、是否形成常态化,只要金国一天不灭,南宋就不能偏安于富裕的江南,而应该时刻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做准备!而这正是宋高宗把临安府(杭州)定为“行在”而不是南宋的都城的原因,就是为了向大宋军民表明,自己北伐金国,收复失地之决心。
所以说,题目中的论点,本身就是一个谬误!试想想,如果按照题主这个逻辑,那是不是两岸长期对峙,一旦形成常态化后,我们就该忘却统一大业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是典型的汉奸逻辑!
不论是辛弃疾,还是陆游,他们两人的北伐抗金之举,都并非真如题主所言,是“挑起战争”,而是出于民族大义,出于满腔的爱国热情。而这份爱国热情是深深烙在每个热血的大宋子民心中,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淡漠,也不因身世的不同而改变。
所以,年过八旬的陆游在临终前,仍留下可歌可泣的绝笔之作《示儿》;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道出了陆放翁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所以,生于大宋“沦陷区”的辛弃疾,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大宋的身份认同,从青年时起便参与耿京起义,与党怀英等人坚持抗金,曾以十余骑突入敌营,擒杀叛徒张安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这是个错误的命题提问!
宋金南北分治在当时来说不属于常态化,只是金人入侵大宋后暂时的一种相持阶段的战略平衡!
辛弃疾和陆游北伐属于抗击金人侵略者的一种爱国行为!不是你说的合适不合适,当时大中国受金人入侵国破家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辛弃疾和陆游北伐属于民族英雄的爱国行为!
你这个提问者不要歪曲历史,这属于民族大义!否则就属于颠倒历史的混淆视听错误言论,
现在有些人歪曲历史,颠倒黑白。罔顾事实,有的属于自己的无知,有的属于敌对势力,所以提问一定要把握正确命题,不能随便以混淆视听的思维来用词提问!头条平台一直在严厉打击歪曲历史的某些人,据我观察每个星期就有一批抹黑歪曲历史的账号受到封号处理!坚决支持头条平台的整治行动!
希望大家作为自媒体的一员,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上,坚决反对敌对势力的文化入侵,中国人就应该维护大中国的一切!否则就属于汉奸行为!会受到历史的审判!
各有各的立场
站在南宋皇帝,特别是昏庸的理宗,懦弱的宁宗,度宗来说,既然金人已经停止南进,息事宁人,及时行乐就可以了,他们可没有祖先太祖皇帝的雄图大志,再说此时的百姓也早已安生,恐怕也是厌战的居多,北伐派的社会支持本就不多
当然,站在辛弃疾和陆游这种士大夫的立场,只要金国一日不灭,北方的国土一日不能收回,那么***的耻辱就一天天的加深,这是深受儒学教诲,提倡夷夏之辩的士子们不能容忍的,在他们看来,北伐乃是天道昭昭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简单说吧。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数情况下是关西对关东的统一,北方对南方的统一。在北方,关西军力易强,关东繁荣阜盛。所以关西统一的动力大于关东。南方地区经六朝至两宋被渐次开发,经济上逐渐强过北方,甚至成为中原王朝的经济命脉。故北方统一的动力大于南方。所谓的常态化,并非南北分立。而是北方***渐次征服,消化,再征服。赵匡胤说,卧榻岂容他人酣睡。海陵王曰江南岂有别疆封,北方才不认为南北对峙是常态呢。
所以南宋不去实现统一,军人群体无出头之日,军队必然***,军力必然丧失。覆亡只是早晚的事…
当然辛弃疾陆游的时候已经晚了。南宋活下来的唯一希望,就在高宗时期。但高宗不具备战时领袖的能力和魄力,只能选择被文官集团裹挟。南宋之衰,不在岳飞之冤,只在赵构不武……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39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