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奇谭3龙王鱼在哪里,在哪些地方可以获得古剑奇谭3龙王鱼苗呢,猫猫一定要龙王鱼喂,那么获得龙王鱼的方法只能去钓鱼,下面一起来看看古剑奇谭3龙王鱼在哪钓。
获取攻略:
1、光明野、阳平钓鱼点钓鱼产出龙王鱼
2、栖霞钓鱼可以得到龙王鱼
3、目前钓龙王鱼最好地点是战后的鄢陵,普通鱼饵每次都出龙王鱼。
首先在这个成语当中的“三军”应当指的是全军的意思,表的是概述。谈到古代的兵制,在西周时期,据《周礼·夏官·序官》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天子式微之后,诸侯军队大增,这个提法也不再准确,但是基本上还是延续了下来。到了三国时期,据《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在儒家的礼教开始流行之后,无论是坐朝天子还是地方的实力派为了笼络人心基本上都要遵循礼制法则。所以一般诸侯的军队大多只称三军,所以在这个成语当中也只是成为三军。
而为了区别于三军,天子的六军则显得更为细致复杂。《三国志》成书于西晋,按照西晋的官职设置,六军指的是“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而当时当中的领军将军,护军将军,骁骑将军在曹魏时期都是守护朝廷中央的武装,而左右二卫和游击则是在地方的野战部队,所以,当时的三军很可能指的就是“左右二卫和游击”
另外,这一成语应该最早出自汉代李陵的《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当时指的三军就应该是左、中、右三军。指的是军队驻扎时的具体排列情况。
三国志里勇冠三军的名将不多,三军分前军,中军,后军。只有大规模的战役才出动三军,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国志里万人敌只有关羽张飞,勇冠三军的只有在官渡之战中的关羽斩颜良称之为勇冠三军。关公纵马提刀直入军中,兵士分开,直到颜良面前,颜良束手不及,被关公刺杀,跳下马割下首级而回,三军莫不敢动。三军最重要的是前军,统领前军的是顶级大将,也就是先锋大将,攻守兼备,也是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关健。中军为统帅所在,有优势兵力和预备将领支援前军,发号施令,有一名武力高强将领负责统帅安全。后军为后勤粮草保障供给,有一位能力较强的将领负责安全运行,以防敌军偷袭。在三国演义里勇冠三军的将领就多了:如吕布、最著名的就属颜良了,曹方三军慄然。还有赵云、马超、张飞等等。
古时三军指前军、中军和后军。
1、前军。
前军就是先锋军,乃先头部队,负责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也负责侦察打探敌人的行踪和讯息,可以携带部分军需物资。
若遇战斗,完全可以应付,但规模往往都不大,都是小型战斗。
2、中军。
中军便是主帅所在的大部队,乃全军的大脑,负责指挥和调动全军。拥有大部分作战兵种,如骑兵、步兵和水兵,在一场战役里,起决定胜负的作用。
中军地位最高,也最为骁勇善战。
3、后军。
后军即后勤,其任务主要负责部队的军用物资供应,如兵器、粮食、衣服被褥等。
后军人员组成不完全是士兵,还有工匠和民工(负责杂役),兵员不够用时,民工也要候补上去打杖的。
古时的军队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对军队进行编制,以适应日益扩大的战争需要。后来还发展出阵型等内容。
在商代后期,在武乙、文丁时代的卜辞里就有王作三师,右、中、左的记录。后来,到周朝,规定王六军,大国三军。但是,我们在多处的文献里都可以看到,当时的阵型是以上中下三军或者左中右三军为列的。
比如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都可以看到三军对阵的模样。
这个习惯延续下来,三军就成为了全军的代名词。勇冠三军,就是全军最勇敢的人。
原因很简单:青州军跟随了曹操大概二十八年,而且这二十八年来他们只听命于曹操。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
他这一死,使得三十几万青州军瞬间感觉没有了领头人,继而军中开始乱象丛生,无人能管。曹丕担心这样下去会引起兵变,所以赶紧发给他们钱粮、划分土地,将他们遣散解甲归田了。
青州军原本是近百万之众的农民,他们在张角的蛊惑下加入了黄巾军。初平三年十二月(公元192年)“黄巾起义”失败,青州黄巾军向曹操投降。
曹操没有难为他们,从中选出三十万青壮人士编成正式军队号称“青州军”。其他老弱家眷全部划拨土地令其归田。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得这些人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加大了军需物资的积累,真可谓“两全其美”。
青州降兵们只想到“法不责众,自己肯定不会被杀”。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不仅不会死,曹操还“奖励”了房产田地。
近百万人的青州降兵,各个感激涕零。被编入军队的,***悍不畏死奋勇杀敌。没被编入军队的,回到自己的田地努力工作,为曹操打下了坚实的后方基础。
知恩图报,这就是青州军誓死效忠曹操的原因。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全体青州军没有了可以值得为之卖命的人,所以他们不再愿意从军,一心想要回家去过安稳生活。
曹丕感念他们的功劳,也没有在做为难,痛快地赏钱发粮让他们回家了。
实际上并不是曹丕要遣散青州兵,而是曹***后,曹丕没有威望来调度青州兵,因此军队要求解散,“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曹操
起初曹操追缴黄巾军,但是手底下军队太少,就想着收编这支军队,当时青州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没有根基,没有后援,支撑非常困难,于是也有收编的这个想法,而且他们对曹操很有好感。还发了一篇书信给他:
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魏志·武纪》初平三年注引《魏书》)
曹操在济南时把神坛毁坏,而黄巾军的宗旨就是敬奉老子,即“中黄太乙道”,就认为曹操是自己的同道之人,可能也想找个台阶,于是就势向曹操投降,从此这些人就只效忠曹操而不是皇帝。
“追黄巾至济北。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曹操从三十万的降兵中,挑选出数万精锐组成“青州兵”,而剩下的男女都去屯田,这些青州兵父死子继,世代为兵,渐渐形成一支职业化的军队,成为曹操的私人武装,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出色,也可以看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之强悍。
青州兵
从公元192年接受收编到220年曹操去世解散,青州兵存在了28年,成为曹操起家发展的一支重要武装势力。曹***后,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根本不愿服从曹丕的命令,一时造成混乱,众人认为应该讨伐这支军队,只有贾逵出来不同意,而是发给遣散费,这支军队就地解散,成为了自由民。
青州兵是自行离开的,非曹丕遣散。
青州兵之终结,关键在于,在曹魏集团内部,曹操这些宽纵、优待青州兵黄巾流民的政策,其实是遭到非常多反对的,特别是以司马家族、陈群家族、荀氏家族为首的豪门大族,他们一则在意识形态上与黄巾完全相悖(儒道之争),二则在阶级矛盾上也完全不可调和(豪强与流民),三则曹操招募这些流民与道众屯田,也就等同在与世族豪强抢夺耕地与人口。无论哪一点,都是豪门大族们坚决不肯接受的,只是由于曹操手段高超且多以***厚禄笼络,又有青州兵这支庞大武装力量为制衡,所以豪门大族才忍气吞声、不敢造次。
可惜,曹操的寿命毕竟有限,豪族们搞不定曹操,就纷纷围绕在魏世子曹丕身边,希望对其施加影响。果然,曹操一死,青州军这些原本来自黄巾的太平道信徒,既对曹丕是否会延续曹操政策不信任,更害怕曹丕身边的豪族将对他们展开清洗报复,又认为曹操这个“黄天***”死后“”天下将乱”,故而“皆鸣鼓擅去”。豪门士族得知此事后,立刻鼓动曹丕“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只有少孤家贫的谏议大夫贾逵坚决反对,并建议曹丕以大丧在殡,嗣王未立,作长檄,告所在各地给其廪食,尽力平息此事,这才避免了一次大乱。
然而,青州军解散后,曹丕也就是失去了制衡世家豪族的力量,只能彻底倒向豪族来巩固***,遂在察举制的同时***纳陈群九品中正制,并开始向屯田民加派徭役,驱使他们离开土地而让豪族得隙侵占,结果导致豪族日益坐大,最终让司马氏篡去了曹魏的天下。
在司马代曹的过程中,除了高平陵事变,遇到了唯一阻力就是“淮南三叛”,而淮南亲曹大军的主力,就是屯田兵,可惜此时的屯田兵,已被豪族侵占削弱甚多,力量不复从前,多年没打仗也无战争经验,所以才被司马氏轻松扑灭。
还有一点,裴松之曾百思不得其解,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为何兵那么少,他至少不是还有青州兵吗?其实答案很简单,既然曹魏集团中包括于禁等宿将以及士族们都对青州兵意见很大,那就不要再让他们参与正面战场了,多影响团结!不如就让他们待在许下、洛阳一带震慑豪族与反对力量,岂不更妙?
最后一点,青州兵作为世家豪族的大敌,即便其中出了一些寒门精英,估计也在曹丕任内被抹杀干净了,这大概就是两代青州兵中竟没有一位将领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原因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4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