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三季稻原意是一块田每年种植和收获三季水稻。而这里所提及的“三季稻”其实是游戏《魔兽世界》中的一个ID,一个常年游走于暮色森林和荆棘谷的亡灵法师,他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他坚持长期不懈地攻击级别更低的其他玩家所致。
他作为一个游戏玩家,以欺凌小号为乐趣,起初被玩家们谩骂和***,但因长年累月的重复做这件事,渐渐由恨转为崇拜,甚至被称为野外BOSS,成为《魔兽世界》的一道风景线,为阵营的不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季稻能够声名远扬,原因无他,“坚持”二字是也!今后,窃以为,像三季稻这样的人物,出现(或再现江湖)的概率应该是很低、很低了。
ID:三季稻
所在服务器:二区艾萨拉
阵营:部落
种族:亡灵
职业:法师
其实我倒是有点奇怪的,三季稻这货就是魔兽世界里面一个整天靠杀小号取乐的***之徒,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演变成大家崇拜的对象了。
不过这人也有个特点就是坚持不懈的杀小号,当年凡是出现在暮色地区的小号都会惨遭毒手。后来慢慢的,他杀小号的名声越来越大,最后竟然演变成了代表及人物,虽然有不少人骂他,但是也有不少人崇拜他这种行为,可以说三季稻是魔兽世界中的一个毒瘤。
后来百度上竟然还特地有人开了一个贴吧叫做“三季稻”吧,专门组织研究怎么***魔兽世界中的小号,不少玩家坚持在贴吧中更新自己今天有***了多少个小号了。一时间成为了游戏中一种很糟糕的风气。
不过他的这种行为正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干一件是或许不会被别人铭记,但是如果你一辈子坚持只干一件事,那么你就成为了***哈哈哈哈。
在所有的服务器中,看好了是所有!!联盟的比例远远小于部落,尤其是在二区,联盟鬼服情况有点严重,五区也是,我问了好多联盟玩家,多数人不转服的原因是舍不得走,也有一部分是休闲玩家,更有的是指望自己的服务器的人能重新热闹起来。
第一,最直观的感受是部落玩家无论哪个战场都喜欢在半路截人,但是魔兽战场无论哪个在半路打架都是一点收益都没有。
第二,部落玩家没有战术意识,都喜欢单干,于是就吭哧吭哧跑过去了,开打前布置战术一点用处都没有。
第三,部落玩家低装等进战场的玩家很多,现在普遍四五十万血量的情况下,部落总是琳琅满目的二十万,装备这件事其实也不怪他们,部落阿什兰战场胜率太低。部落阿什兰胜率差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战术素养实在是太差,即使进的部落大团,看到联盟冲过来,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后撤而不是冲上去干。
第四,部落治疗太少,联盟十人战场至少两个治疗,奥山征服一般都能凑齐两队以上的治疗,高下立判。
第五,从一开始,部落种族天赋偏向PVE,联盟偏向PVP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暴雪爸爸一直不愿意承认,最新的更新把部落种族天赋加强了,CD从2秒下调到1.5秒,还出了佣兵模式,好像各方面都在帮助部落,但是扶不起的阿斗真是气人,胜率还是那么不堪入目。
建议:由于部落玩家普遍战术素养差,打战场最好屏蔽奥克兰特山谷(联盟山)和征服之岛,小战场部落胜率还是不错的!
这个还真没感觉,以前玩WOW,部落很多散人工会,看似不团结,但玩的很欢乐。这句话的描述,间接可以看出部落玩家相比人族要多很多。很多有趣的WOW故事都来自于部落,比如“鱼别丢”、比如“妹子我们送你回家”、比如小号杀手“三季稻”、就连第一部同人动画《我叫MT》也是以牛头战士为原型。反过来,人族团结就好理解了,人少自然队伍要坚。
这和阵营就没关系。打得虎虎生风,转得流光溢彩,那叫,为啥你联盟就能场场赢?在十年之前,那时候两边阵营还是55开的吧,现在人员流失这么严重。有一边拿了几次胜利,然后群里一说,大家一带节奏,不就有这种说法了嘛。
自己的话,应该是LR猎人做史诗任务单独solo四个恶魔的截图了,由于电脑硬盘的损坏截图并没有保存下来,这里给几张网上流传度比较高的截图。
鱼别丢
看到这张图,大家或多或少有一些感触,这些东西的价值虽然不高,但是对这个号的主人来说,应该是一种回忆和寄托吧。“yu bie diu”,别丢的不是鱼,是他存在过的证明。我们魔兽的经历中应该都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有的为了生活,有的为了家庭离开了魔兽世界,但是他们魔兽世界中存在的痕迹却不会消失。
国王护卫者
这张图的故事来源于联盟鬼服的洛萨服务器,当部落来到铁炉堡国王的面前时,他们看到了一个叫Plapla的联盟圣骑士拿着国王护卫者站在国王面前,并对他们喊出了甘道夫对抗炎魔的台词“you shall not be passed!!!”,最终部落没有成功杀了皇帝,也许并不是没有这个实力,只是这个联盟74赢的了尊重。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英雄,时机到了,就会出来。
魔兽这个大家庭里感人至深的截图很多,每个人都会有那么几张让自己感动的图片。这是属于Wower的回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4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