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旷野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孟浩然的一首五绝,孟浩然和王维齐名,都是山水田园诗的大家。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的却不是山水田园,而是羁旅乡愁。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移舟泊烟渚,移舟,漂浮的小船。泊,停靠。烟渚,弥漫着雾气的沙洲。把旅行的小船停靠在弥漫着烟雾的沙洲上。日暮客愁新,日暮,太阳西下,黄昏时候,暮色茫茫。客,指自己。愁新,新添乡愁。太阳西下暮色苍茫给羁旅之人增添乡愁。旷野天低树,旷野,空旷辽阔的原野,天低树,旷野看天连接地面,天幕低垂好像比树还低。旷野无垠天空好像比野树还低。江清月近人。江清,江水清澈。月近人,月近,月亮刚升起,又圆又大,好像更愿意亲近人。江水清澈月光明亮这好像很愿意亲近人。此诗写了小船,雾烟,沙洲,日暮,旷野,天空,树木,江水和客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写日暮新愁。然后旷野宁静,明月消减人愁。一隐一现,虚实相间,虽然只写了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乡愁写得淋漓尽致,然旷野,清江,天空,明月,历历在目。这真是一首好诗,再从头读一下。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旷野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描写人生失意孤独的千古名篇。
人生天地间,失意,孤独,在所难免。
***十七年(729),诗人孟浩然仕途失意,理想幻灭,于是漫游吴越,寄情山水。
一个秋天的傍晚,孟浩然泛舟建德江,天色将晚,他无处可去,只好泊舟岸边,在船上过夜。
日暮之时,往往是一个人最容易悲伤之时。
面对茫茫天地,内心的孤寂,人生的坎坷,孟浩然将内心的悲伤,化作一首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我看很多人将野旷天低树理解为天比树还要低,其实我个人理解为放眼望去,四周辽阔,树木显得很渺小,天压在上,人也融合在这景色中,显得很渺小,愁由来而生,但孟浩然是淡定的,与自然亲近的,这样才与后一句"江清月近人"在逻辑上相通,而愁也在江清月近人的体验中淡化了,孟夫子是个通达的人,这与他的性格相合。
对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那种愁真是无法化解。孟浩然的愁则消散在山水中了。李白的愁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酒愁更愁",与陈子昂有一拼。而孟则豁达很多。怪不得李白很欣赏他。
一点浅见,谢邀
怎样赏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第一句点题,第二句分两部分,“日暮”其实是“移舟泊烟渚”的原因,而不是“客愁新”的原因,意思是“日暮 移舟泊烟渚”,然后“客愁新”。
“客愁新”是在日暮移舟时产生的,为什么有“愁呢”,因为”日暮“之时,看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因景生情,结尾是景语,也是情语。
明末唐汝询在《唐诗解》中写到:“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第二句的愁是因为第三四句的景而产生, 加了时间条件,是“日暮”时的景色。
整首诗的用散文的语序来说,天晚了,我移舟近岸,停泊在建德江畔轻烟笼罩下的沙洲,这时候遥望无边旷野中,远天似乎比树还低沉, 江水清澈 ,月亮也似乎与人格外亲近,此时此刻,羁旅之愁油然而生。
而用诗家语来叙述同一件事情,能看到顺序完全不同,先说停船靠岸,后说时间,然后忽然说起客愁,再说引发诗人客愁的景色。
诗人创作一首诗,一般首先要确定主题, 然后考虑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而诗家语言和散文语言有诸多的不同,特别是近体诗,因为格律的原因,其中句法和章法的安排与散文写法多有不同。
这首诗后两句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有人专门点评,《茧斋诗谈》:“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
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他又逗留长安,欲献赋上书以求荐引,仍无成。十七年冬,他郁然归里,在“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的情况下,于次年再度出游:“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宿建德江》即是他游浙江时所作。
诗似乎是写游子客思、羁旅闲愁的常见题材,但结合其游吴越的背景,可窥见此中更深的忧思。
"树老滕枯"是一个比喻,指的是人的精神、智慧等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就像老树枯死一样。常用于形容老年人身体和精神状态的衰退,也可以用于形容事物的衰败和没落。
"树老滕枯"是一种比喻手法,用于形容一个人年老体衰,没有什么生气和活力。它通常用于比喻一些事物、组织或团体等经历了很长时间后,失去了活力,变得不再有用或有效。
字面意思是:树木年代久远,已经失去活力,树藤也开始枯萎,没有了生机。
树老滕枯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短暂。告诉我们时间是不可逆转的,要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即使到了树老滕枯之年,回首一生也无缘无故。
这一句描写的是望秋野悲凉气氛。意思是:秋天树的叶子落了,到处都是干枯的藤蔓,黄昏时刻,乌鸦停在树枝上发出悲伤的叫声,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意思是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老化、衰败、枯萎。
详细介绍:
“树老滕枯”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老化、衰败、枯萎。这个比喻最初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其中有一句话是“大丈夫不失志,不入虎穴,不跨危墙,不入火坑,不怕死亡,不惧树老滕枯之变化。”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畏惧任何困难和危险,即使面对生命的威胁也不会退缩。而“树老滕枯之变化”则是指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暗示着一切都是无常的,只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才能让人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个比喻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如文学、艺术、哲学等。在文学作品中,树老滕枯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物的命运和生命的短暂。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曾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叶,终归一叶。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物之哀,其实皆为自怜。”这些话表达了她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也暗示了“树老滕枯”的意思。
在艺术领域中,树老滕枯也被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例如,在中国画中,老树枯枝常常被用来表现岁月的沉淀和生命的枯萎,而在雕塑中,老树枯枝则被用来表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韧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4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