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下午,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相当于连),携带实弹,全副武装,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军事演习。
10时半左右演习结束后,日军称一名士兵失踪,以此为借口,日军驻丰台的一个联队开始出动,声称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日军随即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双方于在卢沟桥一带展开激战。
次日晨,日军以一个大队渡过永定河,从宛平城西迂回进攻;以一个大队从丰台镇方向向宛平城东门进攻,并一度占领了城外铁路桥,切断了平汉铁路。
卢沟桥事变之前,在平津地区和北宁铁路及京津铁路沿线就驻扎有日军。是清朝时根据《辛丑条约》而得到的驻军权。最早叫清国驻屯军。后改成中国驻屯军。到1937年年初,驻屯军兵力有一个旅团,约8000人。司令部设在天津。而在北京常驻一个步兵联队。
1933年长城抗战之后,日军又前后占据了冀东,平北等地区,丰台***后,日军又强占了丰台。已经从北东南三面包围了北平。
中国驻屯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后,占领伪满洲国的日本关东军组成察哈尔兵团越过长城南下助战。同时,日军增兵华北,所有部队都是乘船从天津的大沽和塘沽登陆,加入战场的。
进攻山东的日军是兵分两路:一路是攻占平津的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渡过黄河,攻占济南。另有一路是,参加太原会战后的坂垣师团,转隶属第二军,在青岛登陆,攻占青岛后,沿胶济铁路进攻。
七七事变前夕,北京的北、东、南三面都有日军和汉奸的军事势力,只有守卫卢沟桥的驻军是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零旅二一九团三营。这个营为加强营,有步兵四个连,轻重迫击炮各一连,重机枪一连,约一千四百多人。
当时三营的***为:第十一连配置于铁路桥东段及以北回龙庙一带;第十二连驻于宛平城以南;第九连驻于宛平城内;第十连为三营预备队,驻在卢沟桥西端大王庙内。三营营部也在大王庙内,重迫击炮连配置于铁路桥西端;重机枪连(一个排已调十一连)集结于城内东北、东南两城角;轻迫击炮连(一个排已调十二连)集结于东门内,准备支援左右邻步兵作战。
宛平城东门外南侧的药王店,驻的是县警备队(后为石有三保安队驻地)。三营另抽调部分兵力守卫卢沟桥、平汉铁路桥两端以及宛平城东西城门,阻止日军通过。从城西“卢沟晓月”碑旁沿永定河东岸挖有一道深三米宽三米的军事壕沟,一直通到平汉铁路桥。再往北沿永定河堤筑有散兵壕(每隔1-2步挖掘的能容一名士兵的战壕)一直延接到回龙庙。
二一九团团部设在长辛店,驻有一、二两营兵力。回龙庙以北四公里的衙门口有三十七师一一零旅的驻军。宛平城外的四周都有用水泥筑成的十分坚固的碉堡:计城东大枣园两座,城南两座,铁路桥以西两座,城北回龙庙的高台边上两座,共计八座。不仅如此,当时在城内设有宛平县***(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处);县府西侧是警察局,并驻有河北省保安队河务局分段;县府东侧的城隍庙(现卢沟桥卫生所处)及对面街南的地藏庵内为三营九连连部驻地。
针对中国军队部署,日本的第一联队的“战斗详报”中曾写道:“策划制定了奇袭***军领导人的宅邸、兵营、城门等的***,让所有干部分别到实地多次作实地调查”,“稳妥而顺利地进行着对中国奇袭攻击的准备”。上述材料把日本侵略军演习的军事目的、任务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日军亦十分了解卢沟桥地区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因此把攻击的主要目标集中在这一地区。当时日本华北驻屯军步兵主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约二千人,驻地在卢沟桥东至北平间的丰台,所以在卢沟桥事变时,日军是从东往西打,即从丰台进攻卢沟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46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