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秧塔大白茶
2、罐罐米线
3、柠檬干巴丝
4、普洱豆汤米干
5、腌酸牛脚筋
6、景谷牛撒撇
7、景谷象牙芒果
8、景谷大香糯
金凤凰芒果
常绿大乔木。叶聚生枝顶,革质,长圆形,长披针形,圆锥花序生枝顶,花小、淡***,花后结核果。在平均气温20~30℃时生长良好,气温降到18℃以下时生长缓慢,10℃以下停止生长。最适宜的年降雨量范围为800~2500毫米
主要包含以下十个方面的特色小吃:第一是三尖角粑粑,是思茅地区景东、镇沅、景谷、墨江、思茅一带烩炙人口的食品,是民间待客的佳品;第二是紫米八宝饭,紫米也称“紫糯米”、“接骨糯”仅产于云南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第三是豆汤米干;第四是牛撒撇,是傣家用来宴请宾客的世传名菜;第五是火灰焖鱼;第六是鸡肉烂饭,佤族语称“布安纳亚”,是佤族菜谱中最著名的一道菜,也是佤族待客的上等佳肴;第七是鸡豆腐,是思茅的一道传统名菜,原料主要是鸡肉和鸡蛋;第八是凉拌酸蚂蚁蛋;第九是槟榔芋;第十是卤鸡脚,等等
谢邀!在我老家,闹元宵时能称得上绝活表演的,是我曾经在头条上介绍过的家乡锣鼓。就是那欢天喜地震耳欲聋的"十番锣鼓",老人们都叫"十番家艺"。
常见的舞狮舞龙划旱船,固然也很好看,舞狮舞龙的人也颇有一些功夫(比如狮子上高台等),但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十番家艺。
这种家艺,总是在红白喜事,节日庆典时开打。一面不是很大的鼓,掌鼓的人就是这个团队的指挥。他手里的打鼓小棒在鼓上比划几下,然后在鼓上一点顿时就会锣鼓喧天。那节奏,那声调真是好听极了,能传过大堤,飘入云端。最绝的是会飞"马锣"(一种圆形小铜锣)的人,真是高手啊,手里转动的小锣一下摔出去好高好高,敲打的声音也如人唱歌一样,飙到天空。只见摔出去的小锣又稳稳地接在艺人手里,观看时提上嗓子眼的心才放了下来。
其实也根本不用担心,这些会耍的艺人已练就了极好的功夫。听老人们说,如果有好几堂锣鼓聚到了一起,那种比试的场面,特别壮观。一片比一片飞得高的小锣,就像钻入云端的雀鸟,此起彼伏。据说还有高手,从屋外扔出锣,又穿门而过,到房屋天井里去接,真是绝妙无比!
这种喜庆的家艺,今年不知是否又在家乡开打起来,我真想重温这美好的记忆。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是省份,每个地方过元宵节都有各自的特点,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庆祝方式。在此,略举几个地方过元宵节的风俗。
景谷傣族:元宵节捏粑粑
普洱景谷,少数民族众多,这里既有着汉族传统的元宵习俗,也有许多独特的少数民族习俗。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而景谷傣家人却喜欢捏三尖角粑粑。三尖角粑粑是景谷县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也是景谷人待客的佳品。三尖角粑粑的特点是形状如同菱角,皮薄馅多,鲜美香甜,口感柔和,糯而不腻,口味多样。景谷傣家人,有大年三十舂糯米粑粑,正月十五捏三尖角粑粑的习俗。
景颇族:目脑纵歌
景颇族支系叫“目瑙”, 载瓦、龙峨、勒期等支系称“纵歌”,现在统称为“目瑙纵歌”,其本意均为“跳舞”,一般在宽大的广场或草坪上举行。。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期2天~6天,取双不取单。
白族:灯会
大理白族对元宵节格外重视,正月十五当天往往要耍龙、舞狮,还组织“金花歌舞队”大闹元宵;而大理的弥渡县的花灯唱元宵更是热闹非凡,让人们充分领略云南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
个每一个地方都不同比如我们这里有
第一 玩的地方有逛庙会,基本庙会里面吃喝玩都有,有些大点庙会还有曲艺表演武术表演。还猜灯迷等一一系列表演。
第二 就吃主要吃汤圆,这一天其他没有什么。
第三就村与村互动。我们这有扭秧歌 舞龙 跑悍船 还有三句半有钱的的村会请戏班子唱戏等活动。下面附上最有特色跑悍船
排练照片,上班没有看到现场表演
谢谢!正月十五闹元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尤其是在农村,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绝活,他们心灵手巧,做出各种各样的,显示自己的想象,如各个地方的面食,用糖稀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儿童爱好的各种象形玩艺,耍狮子,引盘龙灯,游旱船,扭秧歌,踩高跷,搞笑的男,女丑旦,民间艺术——扛高杆,踩刀梯,等等等,太多太多不以胜举,因为人的向往,以来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六畜兴旺,人寿年丰,生活增高为自己的执着的想法……!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都和当地汉族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4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