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乃闽北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不同时期地名繁杂称谓有变化。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昭武镇,不久升为昭武县,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公元291)因避司马昭之讳改名邵武县。东晋太宁元年更名邵阳县,南朝宋永初元年复名邵武县。隋朝开皇九年(589)废县,归泉州(州治今福州);十二年(592)复置邵武县,属抚州。唐武德七年(621)属建州。五代晋天福元年(936)改名昭武县,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复名邵武。宋太平兴国四年(***9)属邵武军。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邵武府,清亦同。民国二年废府属建安道。后废道直隶于省。1932年曾建苏维埃***。民国二十三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县为区治。二十四年九月,第九区裁并,改隶第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19日解放,先后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建阳地区、南平地区。1983年撤县设省辖县级邵武市,现由南平市代管。历史上,邵武有不同的称谓,.曾名昭阳、武阳、邵阳、昭武、樵阳、樵川、铁城等等。武者,武夷山之谓也;昭,古代认为左为父为南为阳,穆为母为北为阴,邵武城乡很多家庭厅堂上多张贴“天地国亲师”牌位,并写上“左昭右穆”即是此缘故。因为邵武在武夷山之南所以称之为昭武,,现在小东门有昭武广场。历史上邵武又称樵川,樵者,城西有樵岚山,现在还有上樵岚,下樵岚村庄名称。当地有河流叫樵溪;流出县城北面,北城门叫樵溪门。元朝著名诗人黄清老把自己的诗词著作名之为《樵水集》;明朝府学录陈士元著《武阳志略》和《武阳耆旧宗唐诗》。明朝永乐进士浮梁知县曾真保著《樵溪鱼叟集》;清朝岁贡杨崇道有《樵居吟》诗集问世。川者,一马平川,樵岚山下邵武城区乃山区平原,所以叫樵川也。邵武古代有樵川书院,现代有樵川诗社。邵武城池地处八闽之上,自宋朝从故县乌坂城迁来北平山之南,即现在邵武城市区,历经建城修固,可防可守,多次战乱,均防守有成,被人们称之为铁城。民国时期有《铁城报》;现在邵武电视台有《铁城方圆》节目;网站有《铁城在线》。由于学识浅陋,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昭武县,属建安郡。晋元康元年(291)改名邵武县,曾名昭阳、武阳、邵阳、昭武。隋开是九年(589)废县,归泉州(州治今福州);十二年(592)复置邵武县,属抚州。唐武德四年(621)属建州。五代晋天福元年(936)改名昭武县,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复名邵武。宋太平兴国四年(***9)属邵武军。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邵武府,清亦同。民国初属建安道。1932年曾建苏维埃***,1949年5月9日解放,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建阳地区、南平地区。1983年撤县设省辖县级邵武市,现由南平市代管
邵武是福建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武夷山脉南段,闽江支流富屯溪的上游。
“巧取名目”的意思是指故意选取一些文雅或有意义的字眼来命名,例如“翠微”、“玉宇”、“云天”等。这些名字通常具有一定的诗意或文化内涵,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暮光之城”通常指的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暮光之城》系列,该系列由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创作。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吸血鬼与一个人类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暮光之城系列被改编成电影后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翠”的复体字是“翠”,它是一个汉字,表示绿色或翠鸟的意思。在汉字中,“翠”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字眼,常用于形容颜色或鸟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4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