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在明朝时这里还只是个边陲小城而已。由于清太祖努尔建都与此,从而一跃而起。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终清一朝这里都是满清***的陪都,史称盛京奉天府。是清朝***,仅次于北京城的城市。满清***倒闭就了奉军兴起,这里就是奉系军队的大本营。人文古迹,就是一宫两陵和张作霖大帅府了。宫殿是沈阳故宫,这座中国唯二的***宫殿。其他地方'宫殿早就灰飞烟灭了,台湾岛的那个,就是个山寨货而已。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过名号的皇帝,从来就没有去过。所以不能叫做宫殿,还有两座皇陵清福陵又叫东陵。清昭陵也叫北陵。这两座皇陵保存完好,都在沈阳市市区附近,北陵公园就是沈阳市的市区里。东陵稍微远点也就是十来公里而已。至于说大帅府?和沈阳故宫隔街相望就只有二三百多米的距离而已。逛完故宫顺道就可以去了,步行即可。要说沈阳市时间最久远古迹还要算是***遗址了,地点就在北陵西门外,向南行几百米左转不远处。这里是史前文明的展馆,在七千多年以前在沈阳这块土地上先民生活的足迹。
沈阳故宫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它是中国目前仅存的最完整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沈阳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宫苑,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
1961年,***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溯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城市,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是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第二位的城市,仅次于首都北京;同时是我国首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那么沈阳有哪些历史文物古迹呢?
张氏帅府博物馆座落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旧居内,1988年12月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
是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958年发现,到1986年,共发掘清理春秋战国时的墓葬41座,出土有完整人骨、成套兵马用具及铜、陶、石、骨器等42种。
***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大街新开河北岸。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集居地约2.5万平方米。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是二战时期日本在沈阳设立的一个专门关押太平洋战争中受俘盟军的场所,时称“奉天俘虏收容所”。
太清宫位于沈河区西顺城街16号,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 此庙始建于大清康熙二年,最初叫“三教堂”,创始人郭守真。
叶茂台辽墓群位于沈阳法库县叶茂台村西北和北山的山坡,是辽丞相萧义及其家族的墓群。
谢邀,沈阳作为作为东北最早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物古迹还是有很多的。这里我就列举一些沈阳的经典古迹吧!
一、一宫俩陵
即清故宫、清福陵、清朝陵,这些都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古迹,其中清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剩俩座宫殿建筑群之一。
二、张氏帅府
它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近代著名的俩个张作霖父子曾在这里生活过,它是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是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
三、***遗址
***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多年的历史。其出产的文物品种类繁多,时代较全,是保存的较为完整的一个远古遗址。
这几个应该是相当典型的代表吧,当然沈阳历史悠久,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出了。
沈阳是“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因此,留下了很多名胜古迹:
1、故宫。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清太宗皇太极修建的宫殿,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
2、昭陵。又称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吉特博尔济氏的陵墓,是清“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3、福陵。又称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
4、***遗址。***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
5、张氏帅府博物馆。原“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张学良旧居从建设至今已经有88年历史了,沈阳人称其为“张氏帅府”、“大帅府”,是张学良将军及其父亲张作霖的官邸和私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52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