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出行信息 > 正文

九九溪,九九溪自然风景区

  1. 可否还记得你童年的故乡?
  2.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发生怎样的碰撞?

可否还记得你童年故乡

我的童年是在牡丹江附近一个小镇度过的。那里是个山青水秀的小地方

至今不能忘怀的是故乡的那口井。它座落在山脚下,井的上方架着盖子,井上安着辘轳,木头做的正方形井沿高出井面半米,附近的居民都到这里挑水吃。井有七八米深,一年四季从没有干涸过。每年夏天,井里的水都特别丰盈,能涨平地面,人们弯下腰就能提上一桶水。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清澈透明,又凉又甜,凛冽可口。人们一般用刚打上来的井水镇脾酒。井水从不挂缸,烧水用的壶也没有水垢。那口井至今还保留着,附近的居民还是从井里取水吃。有离井稍远一点的人有时也会开着车一次拉回家几桶水吃。家乡的人都认那口井的水,什么自来水,矿泉水,弱碱水……都不抵那口井里的水在家乡人的心中的位置。那口井已然成为了家乡的符号,回乡的人一般都要到井边取点儿水喝,一是回味童年的时光,二是对这口井的深情,只有喝到了井水才算回到家里了。它成了游子们心***同的图腾。

我的家乡春天的映山红也是很美的。映山红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烂漫无比,映山红开在山坡上,山脚下是刚发芽的落叶松,嫩绿托着殷红,心情都被点亮了,看不够,美极了。

九九溪,九九溪自然风景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的家乡还有一条大河。河水清清亮亮,能看到水里的黑色小鱼嗖嗖地游过。水很浅,没过膝盖,一部分石头没在水里,一部分石头露在水面。听着哗哗的流水声,看着映在水里的山影,感受着微微的凉风,是种享受啊。

家乡是用来回味的,它的影子常在脑子里转。干净的,明快的,朴实的,安静的。小时候拼命想离开它,现在又拼命想归属它,我真的老了。

故乡总有那挥之不去的记忆!老屋、水井、童年!好多的美好有多半是在故乡!我家是山东农村的!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羊是我在故乡小时候的主业!爷爷一到中午就去叫我!一起赶羊!到了山顶!那种空旷!让人心旷神怡!大自然赋予的一切花草树木在我的故乡表现的淋漓精致!现在山还是那个山!没有改变!而我们却在一步一步往前走!一点点长大!记得每到过年!我们都会杀一只羊!哈哈!真的!滋味真不是用语言能形容的!更多应该是故乡情吧!

九九溪,九九溪自然风景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曾有幸有机会回到从小生活的地方,虽已离开多年,那里还没变,胡同也好,巷弄也罢,墙还是那面墙,房还是那间房,院也是那个院,可是,你已经不是那个你了,你已没有了那稚嫩的眼神,有趣的想法,你的玩伴也不在那旁边的院子里等着你的呼唤玩耍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两首·其一》写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是此感。所以童年的故乡就让它就在记忆里吧,想念时就拿出来回想一下,总是美好的。

童年记忆如新,自幼随父母支援包钢,住在平房中。吃水需要到水房去挑。每次都要排很长时间。尤其是冬季,水房水龙头处会結满冰凌,水桶打滑,要接满水很不容易。当时年龄小,和弟弟一块抬水,到家时水已经少了一半。那时候,小孩子太幸福了。没有太多作业,也没有升学压力,放学后基本就是玩。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现在没有了。以后能否回来,希望基本等于零。真真令人怀念。

无论我走了多远,故乡始终都在我的心里。

九九溪,九九溪自然风景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的故乡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角下,村子不大,有山有水有树林还有小 桥流水。

还记得小时候,爷爷总喜欢用他那条小木船载着我。船桨轻轻地划过河水,慈爱地对我微笑的模样,沁人心脾地清爽,充溢着我整个童年;还记得父亲背起鱼网下河***,每次起网,将欢蹦乱跳的鱼儿哗啦啦地倒进水桶里,都像是打了漂亮的伏击战一样的幸福。

落日下的小河,在残阳的霞色里,晕染出我成长的轨迹;还记得儿时的伙伴们,光着***在水中抓螃蟹、摸田螺的光景。把人世间的幸福全装进那个小小的鱼篓,然后,将欢笑洒在小河里。

在水流和缓的傍晚,夕阳将河水染成玫红,点点碎金在波光中跳跃,端坐在爷爷的船头,任凭柔柔的水波痒痒地撩拨着我的脚底。然后不知道怎么的,我就掉进了河里,双手双脚奋力地划动,有好几次差点沉入到水底。然而,在水中享受着的那种自由,真的很畅快,感觉自己轻盈得像条小鱼,也就从那时候起,我学会了游泳。

老家门前的小河,流走了我的童年,却从未流走我对故乡的爱恋。它携着炊烟,悠悠地流过四季,流过我们幼小的心田,还滋润着村里的所有农田。

还记得,田埂上的我们,每人摘下一朵荷叶戴在头上,一只手扶着叶儿,一边跳动着,唱起那个时候唯一会的歌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在荷塘里***摘莲蓬的大人,从碧绿的荷叶间,探出黝黑的脸庞,如池中高雅的荷花般开怀的大笑着。然后伸手摘下头顶的莲蓬,给我们一人手上放一朵。

玩累了的我们,坐在田埂上,仔仔细细地剥开莲蓬外衣,取出绿绿的莲子,一边吃一边欣赏着布满池塘的荷花。等我们吃完了莲子,池中那如一只只直指苍穹的"毛笔"的花骨头儿,蘸满了紫红的颜色,晕染了天边的晚霞。

一池清香,飘过了心,醉了故乡的小桥流水……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发生怎样的碰撞?

一别之后,

两地相思,

说的是三四月,

却谁知是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

诗词里也是有数学计算的,(以下诗词数学之论权当谬论,一笑便好)

比如

东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就含有一句10以内的加减法,如下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曹孟德另一首《短歌行》有一句比例题“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大词人辛弃疾《满江红》,也有一句相当于小学水平的分数题,“可恨东君,把春去春来无迹。便过眼、等闲输了,三分之一。”答案应当是二月,还有一道可能包括化学和生物学的高级方程式“三分兰菊十分梅,斗合就、一枝风月。”而另一首《鹧鸪天》的句子明显有些像四舍五入“百年雨打风吹却,万事三平二满休。”,他写给妻子的词《浣溪沙》有一道乘除法“两人百岁恰乘除”。最妙的还是那道应用题《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

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中谈及文学天赋,也用了一道数学题,原句是“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宋代诗人叶清臣有一首《贺圣朝》,包括了一首幼儿计算题,“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其实,诗词里的分数题比较多,比如佚名《解佩令》“春色三分才过二”,比如李之仪《临江仙》“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比如陆游《春雨》“人生十事九堪叹,春色三分二已空。”比如洪适《满江红》“春色匆匆,三分过、二分光景。”比如毛滂《蝶恋花》“春过二分能几许。银台新火重帘暮。”

有一首宋词《柳梢青》,若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几乎全词都是数学题,全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