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民勤旅游攻略,民勤旅游攻略必去景点

  1. 甘肃除了敦煌,历史上还有什么文化记忆?
  2. 秦魏河西争夺战,为何秦国几代人拼了老命也要拿下河西?

甘肃除了敦煌,历史上还有什么文化记忆?

甘肃作为一个文化大省。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个市,每个县到处充斥着文化氛围。今天我就不给你说敦煌的文化。

一、石窟文化,好多人以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出名,但是更多的人不知道的是甘肃是个石窟大省,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的鼻祖,就连龙门石窟和云岗石窟都有天梯山的影子。麦积山石窟和炳灵寺石窟被列入丝绸之路——天山世界文化遗产。

二、长城文化,嘉峪关长城是明长城的西起点,和八达岭,山海关共同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外甘肃的长城沿着河西走廊绵延上千里。在定西的临洮的三十里墩还有秦长城的起点,这个当时大秦宣太厚芈月为防义渠来犯,修的长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长城。

民勤旅游攻略,民勤旅游攻略必去景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河西走廊,张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武威,武功军威,酒泉,河西走廊的每一个城市都充满了浓浓的金戈铁马和烽火狼烟的味道,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故事至今在耳边飘荡。

四、陇南长征文化,哈达铺被称为红军长征路上的“加油站”,还有两当兵变,飞夺腊子口等一系列红色主题文化,奠定了革命事业。

五、陇东南,红色革命沃土,这片土地是革命的根据地,也是新中国的摇篮,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壮烈的事迹,六盘山,将台堡会师等。

民勤旅游攻略,民勤旅游攻略必去景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六、河西,西路军红色文化,八部沙林场等。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的精神至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七、天水,始祖文化,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就是天水人,还有陇南是先秦的发源地,等等一系列文化。甘肃的文化超乎你的想象。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欢迎你!

我是@西北旅游圈 一个正儿八经的西北汉子,专注于大西北深度旅游,关注我免费获取西北旅游攻略私人订制行程。

民勤旅游攻略,民勤旅游攻略必去景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甘肃地域狭长,文化源远流长。敦煌文化是以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以后,随着敦煌学的兴起,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其实在甘肃自汉以后,主要以凉州文化为主,也就是以现在的武威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文化。

今天我们领略历史上嘉峪关的文化记忆:

01 张骞、班超摇响了丝绸之路的***,嘉峪关至今仍有他们西行留下的身影。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好客待人的传统信息沟通、物贸外来、商旅交流是我们与外部联系的重要方式。张骞、班超开辟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外文明沟通的桥梁,于是文化传播、物质交易、人员往来等络绎不绝。在这些外来中,文化既无形,又有形,无形是不能马上拿来被人们使用,有形是像莫高窟中有很多妙曼的舞姿来源于我们本土之外。今天,我们依然沿着张骞、班超开辟的丝绸之路,一路向西!

02 玄奘打开了通关的文牒,嘉峪关至今仍有他虔诚的诵经声。

受唐太宗的委托,玄奘过嘉峪关,孤身一人,西行五万余里。到达印度后,学遍佛教大小乘学说,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书657部。回国后,他匡正了中原佛教各派的分歧,奠定了我国佛教发展的理论基础,弘扬了佛教为正义不畏生死的勇气。

玄奘西行取经的精神至今感染者我们,我们学习他不惧生死、普度众生、爱国***的巨大贡献,玄奘不仅是我国传播佛教的典范,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楷模。

03 霍去病、狄青发出了进攻的命令,嘉峪关至今仍有隆隆的战鼓声。

嘉峪关是河西走廊的关隘,从古至今一直是兵家所争之地。向西望,匈奴、党项等被中原富饶的物产吸引,跃马南下。向东望,汉家将领欲立马疆场、建功立业、封侯扬名,你来我往,多少有志男儿跨过嘉峪关,献身战场,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将士的丰功伟绩。

04 林则徐、左宗棠西去新疆,嘉峪关仍有他们掷地有声的决心。

晚清是一辆零零散散的破车,不时有零件从车上掉下来。林则徐、左宗棠是晚清少有的爱国臣子,他们过嘉峪关,到新疆平定叛乱,安抚百姓,发展生产,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功臣。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在嘉峪关仍能领会他们掷地有声的话语:祖国不能分裂!

作为经常去甘肃出差的我,已经快把甘肃走遍了!个人觉得甘肃是个很漂亮的地方,神秘的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非凡的自然景观,这里地域辽阔,自然风貌丰富而又独特,有山川,有黄河悠悠经过,有茫茫无边的戈壁滩,有广阔的沙漠,有黄土高原,有十分美丽的大草原和洁白圣洁的冰川

除却独特的自然风貌,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发源地之一。

1.人类始祖伏羲文化出自甘肃天水

伏羲文化是伏羲时代产生的龙文化、玉文化、观天文化、姓氏文化、渔猎文化、太极八卦文化,原始文字与数字文化的总称。

五千多年前出现的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源头,传说伏羲文化始于画八卦。

每年正月十六传说是伏羲"生日",天水市会组织各种民间习俗活动来祭祀。

2.丝绸古路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在古代的地位无可比拟。

谢谢邀请,就这个问题,我做简单回答:

除了甘肃敦煌,还有广西的花山岩画,是中国战国时期至东汉时期由壮族的祖先骆越人绘制在崖壁上的图画。花山岩画以人物画为主。勾勒出头、颈、躯干和四肢,没有五官,没有衣帽,他们的姿势很奇特,双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腿叉开,呈半蹲式跳跃状态。腰佩刀剑。绘画颜料是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直接刷绘在天然崖壁上,至今没有人知道。古代骆越族人是如何把壁画画到数十米高的崖壁上的。花山岩画已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还有洛阳龙门石窟,它是中国的石刻艺术经典,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直到宋朝才完工,持续刻造了400多年。反应了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和变迁。主要刻画的有奉先寺、潜溪寺、宾阳洞、万佛洞、莲花洞、谷阳洞、药方洞、老龙洞、惠简洞、看经寺、香山寺、白园等,其中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


另外,还有长城、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故宫湖北武当山建筑群、西藏布达拉宫、颐和园。这些大家都知道,我就不一一做详细介绍了。

秦魏河西争夺战,为何秦国几代人拼了老命也要拿下河西?

开疆扩土永远是王国王朝要做的事情,所谓不进则退,秦以西以北皆为戎夷,好战如秦国者国力虽胜过它们却也无法更进一步,以东以南又是地区一霸魏国楚国,而直接斗争最多的自然也是魏国,魏国首当其冲,魏都安邑直逼秦境,以河西魏都及楚魏秦交界一带画线,大部分的秦国国土都处在口袋阵的窥伺形势之中,魏得河西,就如一把坚硬的楔子楔进秦国心脏,窥伺之势则呈围困秦国之实,而秦得河西,如棋子连片得气,不仅可化解窥伺之形势,更是使秦得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减缓了蛮夷部落的骚扰,战略前沿一下从国土内部推向魏国首府安邑,才逐渐有了后来魏国被迫前度秦国崛起的局面

河西之战是秦魏两国围绕河西地区,纠缠了上百年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所谓的河西,是指黄河以西,主要位于如今的陕西、山西交界地带,地势既高,地理位置也重要,北面的匈奴,其余三面的秦国与三晋,都可以直接威慑到。

两国之间对河西地区的争夺,始于魏文侯时期。公元前408年,因李悝变法而强大起来的魏国,以吴起为将进攻秦国,此时的秦国正处于衰落期,根本无力抗衡,吴起顺利夺取了河西之地,建立河西郡,自任郡守,严重威胁着秦国。在这之后,秦国历代君王都以夺回河西为目标。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派出号称50万大军,试图收复河西,被吴起仅以五万人打得溃不成军。秦献公继位后,几乎所有的战事都是围绕着争夺河西展开的,并且取得了石门、少梁两场战役的重大胜利。秦孝公继位后任命商鞅进行变法,国力更是蒸蒸日上,反观魏国,魏惠王继位后到处轻启战端,桂陵、马陵两战惨败,元气大伤。这种情况下,商鞅于公元前340年,马陵之战的次年进攻河西,俘获魏将公子卬,又在岸门之战俘获魏将错。至此,秦魏两国的地位完全颠倒,秦国开始反过来威胁魏国。

整个河西之战是在秦惠王继位后得以终结的。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军攻打雕阴,经过两年激战,全歼魏军、斩首八万,俘获魏将龙贾。至此,秦国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

简单一点,河西是秦国东出的咽喉,掌控了这里,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且河西离秦国的首都咸阳非常近的,如果失去便直接威胁国家的核心,而一旦失去了,就相当于向东方敞开了大门,东方的军队可以长驱直入进入秦国腹地。

秦国就算不想东扩,为了保家底也得拿下啊!

对于战国初期的秦国来讲,三家分晋可能是一个好消息,但与此同时也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就是一直以来阻挡在秦国面前的那个庞然大物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但是坏消息就是,刚刚走掉了一个强大的晋国,现在又变出来一个强大的魏国。

魏国曾经在一段时间之内比晋国还要恐怖,不仅把秦国打得大败,而且还全取了河西之地,对于秦国来讲,河西之地的重要性,比在这之后夺取韩国宜阳更加重要。

秦国的河西之地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河西走廊,而是指黄河与洛水之间的一块儿区域,这块区域呢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土壤肥沃而且地理位置重要,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分别将这块地区的一半纳入自己的麾下,两个国家在这个地方展开的对峙相比较而言。两个国家,并没有说哪个国家占据优势,(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在这块儿地盘上面一个国家占据着洛水流域一个国家占据着黄河流域,其实两边互不相欠。

但是在魏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以后这块地方全部都被魏国所拥有,而且魏国在洛水建立了长城,用来防止秦国再次夺下河西之地。

这个意义就不一样了,河西之地全部都被魏国所得到了,魏国可以用这个地方作为一个前进基地,防御也好,进攻也把秦国简直就是一块儿放在砧板上面的肉,魏国想什么时候打倾国就什么时候打秦国,秦国连半点脾气都没。

不仅如此,对于秦国来讲载春秋初期的秦国简直就是一个闷葫芦,他的葫芦口就位于函谷关附近,而想要兵出函谷关不拿下河西之地不拿下宜阳,他每次出关的士兵都会被人截断在函谷关面前,然后他就在函谷关面前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士兵被对方***,自己一点办法都我没有。

河西之地的重要性也就是在此,不仅这块儿地方产出和人口都是一个数字,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由这个地方出发的外国军队随时可以截断东出争霸天下的秦国军队的归路。

河西之地简直就是鲠骨在喉,不拿下这块土地的秦国就是一只待人宰割的羔羊。

秦魏为什么要争夺河西,并为此付出了几代人的角逐。这个问题要弄懂,我们先要知道河西的重要性,我们先来看看下图,就明白了。

无论是河东与河西,中间由黄河由北向南划开,河东之地就在晋国,而河西之地当时属于梁国,秦国和晋国此时也没有涉及此地,直到晋献公时,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将河西之地的东半部分收入囊中,洛水还在秦国的掌控之下,所以晋国的影响力不足以控制全部的河西之地。秦国后来灭了梁国,此时应该国界也和晋国接壤了。后来到了晋文公时期,秦晋关系还比较要好,边界上基本维持上述地域,即秦国占洛水,晋国占黄河,两国大致是平分河西地区的。到了后来,晋襄公时,秦晋开始交恶,双方的争夺均没有多大成效。到了晋景公后,秦国开始在争夺中占据上风,然后两国基本就保持住了现状,这样就基本维持到了三家分晋的前期,魏文候发动了一场大战,彻底夺取了河西之地,将战线推至洛水流域,将秦国压制在渭水流域一带,失掉河西的秦国就只剩下渭水平原可以经营了,自视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国当然不会任人宰割,后来发动了阴晋之战。结果被已经变法的魏国打的落花流水。魏霸河西后,战国时期第一雄欺辱秦国近百年。

不过对于秦国来说,已经很***了,魏国夺取河西之地后就无暇顾及秦国了,转去和其他诸侯进行争霸作战了。

到了秦献公,情况有所好转,并迁都栎阳,从关中迁至渭水平原的西部与魏国的国土非常接近,后来秦献公发动了洛阴之战,还打了一个大胜仗,斩首了6万。魏惠王后来在渭水流域东侧,来抵御秦国的攻击,怪就怪在魏国朝野始终没有重视秦国的威胁,只注重和齐国的争霸。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用商鞅在秦国变法,至公元前340年,魏国遭遇了马陵惨败,上将军庞涓战死,秦孝公命商鞅率军进攻河西之地,商鞅欺诈公子卬获得大胜。魏国割让了部分土地给秦国,而黄河流域仍然在魏国的掌控之下。再到秦惠王时,秦国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在公元前333年,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魏国被迫割让阴晋和秦国修好,后来公孙衍再度出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这一战,秦国已占据了除少梁外全部的河西之地。公元前328年,秦国又发动了蒲阳大战,魏国不得已,只能把上郡和河西唯一的据点少梁割让给秦国。这一仗,秦国不仅夺取了全部河西之地,还掌控了部分黄河流域。

河西之地的地理位置对秦国至关重要,秦国的西面和北面没有强国,南邻巴蜀和秦岭,与楚国隔开,东有黄河,而且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将山东六国锁在关外。秦国只要内部不乱,外力想有所作为也难。秦国独特的地理位置进可攻,退可守。还有渭水平原和河西平原有利于农业生产,是秦国的粮仓,是秦军战车的发动机。如此的六国彻底沦为鱼肉。你说秦魏的百年河西争夺战有多重要!占据它也就对六国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