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新的一代,贯彻的其实很棒的。身边传统文化欣欣向荣的样子:
1、国学:从娃娃抓起了。三字经、***规、千字文,唐诗宋词元曲,现在的少年张口就来。清华诗词女武亦姝应是其中代表。
2、国画:老少中青皆大爱。从容悬腕笔墨浓转淡,朵朵花开淡墨痕,忽然间回到从前。连我本人也甘愿用了祖先的笔墨笔读着经典。
3、古筝:学古筝的日渐多了,冲破了钢琴一统儿童音乐天下的绝壁。琴瑟笛箫笙琵琶,少年们也是说来就来。
4、汉服:随处可见穿汉服的女子,男子也不甘落后。前些天在杭州运河七区举行的稻米节,粉丝大多着汉服而赴约。
以上只是略举三四。身边传统文化太多哩,连用大毛笔写地书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也是传统文化的带货侠呢!
您说的都是,并不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东西叫传统文化,它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文化即造梦,传统文化就是古人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而探讨、确立并且留下的每一件遗存。比如说,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和西方是不一样的,那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人的饮食、思考习惯、审美、交往方式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已经现代化了,也就是西方化了,但是每一件上面都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中国文化之所以是中国文化,就因为它兼容并包,我们不排斥任何优秀的文明成果,但同时,我们也一直延续我们的过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物质财富,中国饮食主要由主食、副食和饮品三个部分构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进人农业社会后,农业就成为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经济生产部门,在粮食生产逐步增长的同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也就逐渐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以其他肉类、蔬菜、瓜果为副食,以茶、酒等为饮品的饮食结构。
这种饮食结构延续至今,形成了与西方的饮食结构迥然不同的饮食文化模式。
中华传统美食体现了中华人民勤劳朴实,独立自强的精神。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结合了历史发展特点和地域特色,融合了传统文化,多种多样,体现了中华人民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每一道传统美食都是用心烹饪,都是文化的展现。
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治国之道,小到人际往来,举凡哲学、政治学、***学、军事学、医学以至艺术理论、文学批评,无不向饮食学、烹饪学认同,从那里借用概念、词汇,甚至获得灵感。古人云:“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之尊称,也就是说“悠悠万事,惟此为大”。这是传统政治哲学精粹之所在。
儒家认为民食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孟子的“仁政”理想在于让人们吃饱穿暖,以尽“仰事俯畜”之责(也就是上可以侍奉父母,向父母尽孝;下可以养活妻儿),甚至儒者所梦想的“大同”社会的标志也不过是使普天下之人“皆有所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59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