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袁绍 公元199年,袁绍挑精兵十万,以乌巢为粮仓,进驻黎阳,与曹军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战,曹军疲惫不堪。然而,得于从袁军叛逃的许攸(曹操同乡)的帮助,曹***败为胜,获得胜利。后攻陷冀州,直捣黄龙,歼灭了袁绍势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这是三国时代的第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几万人战胜几十万人的惊人战役。
赤壁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孙权(孙权军 刘备军)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随即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夺取荆州。休息三个月后,又挥师南下,这次号称百万,妄图歼灭江东孙氏***。而孙权与刘备在诸葛亮、鲁肃及周瑜等人努力下组成联军,史称“孙刘联军”。而后,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曹操接连中计,孙刘联军在以东南风大作的夜晚发动急袭,点燃了连在一起的曹军战船,曹操大败而逃,狼狈逃回许昌。从此,曹操的势力,就再也没能扩展到江东,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是三国时代的第二场大战,“孙刘联军”漂亮地赢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夷陵大战
作战双方:刘备 孙权 夷陵大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21年七月,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劝谏,毅然率大军伐吴。 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猛烈地使用火攻,将刘备驻扎在山林之中的八百里联营付之一炬,刘备大败而逃,最终在白帝城悲怆地死去。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各路诸侯逐鹿中原,为争夺各自的地盘而展开了猛烈的厮杀。
除去官渡、赤壁、夷陵等几次著名的大战之外,还有一些战役,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参战双方,以及参战将领,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前边所说的三场战役。
第一战:袁绍VS公孙瓒 界桥之战
该战役是袁绍和公孙瓒为争夺冀州统治权而开打的一场战斗。自从大殿之上与董卓拔剑对峙之后,袁绍出京师奔冀州而去。彼时冀州牧韩馥驻军安平,为公孙瓒所败,公孙瓒打着讨伐董卓的名义进入冀州,打算偷袭韩馥并取而代之。韩馥很害怕,听了高干、荀谌的游说,韩馥就把冀州让给了袁绍。
兵不血刃而夺冀州,袁绍的实力一下子增长不少。但是由于公孙瓒那边在讨伐青州黄巾的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势力范围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冀州一些地方无不望风归顺。
三国时期,军阀割据,攻伐不断,战争无数,其中大规模且又改变格局的有以下三大战役:
一、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军相持于官渡。之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涨;而袁绍大败公孙瓒,尽得河北之地.曹袁决战势所难免。
在这一役中,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先袭取袁绍设于乌巢的粮仓,再全面击溃袁军主力,从而写下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则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这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率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先取荆州,再伐东吴。
孙权在生死存亡关头,与刘备结成联盟,共抗曹操。孙刘联军由周瑜指挥,于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战争。
这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最著名当然是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 曹操以弱胜强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打败曹操 曹操一统天下梦想变成泡影 此致 三国鼎立的时期开始形成。
夷陵之战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和报兄弟之仇而发动的战役,以刘备失败告终,这一战 三国鼎立最终形成,此后的几十年 三国的版图几乎都没有变化。
其实汪直冒功也不算什么新闻了,当时明朝的太监大部分都有一颗纵横疆场的梦,其中的代表就是汪直苗逵。
汪直在宪宗朝权倾一时,他自己执掌领西厂,专门搞特务政治,随意抓人,权势嚣张一时,可以说连东厂都不放在眼里。
”成化十五年秋,诏直巡边,率飞骑日驰数百里,御史、主事等官迎拜马首,箠挞守令。各边都御史畏直,服橐鞬迎谒,供张百里外。至辽东,陈钺郊迎蒲伏,厨传尤盛,左右皆有贿。直大悦。惟河南巡抚秦紘与直抗礼,而密奏直巡边扰民。帝弗省。兵部侍郎马文升抚谕辽东,直至,不为礼,又轻钺,被陷坐戍。”
汪直到辽东去的时候有多么牛可见一斑,陈钺当时都已经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却跪倒在御马监太监的脚下,这显然是一个***的恶棍,但他得到了提拔;相反,秦、马等正派官员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接着汪直听信了陈钺的话,发动了对辽东女真血腥恐怖的征伐,“师还,(朱)永封保国公,钺晋右都御史,直加禄米。”
到了十六年春,延绥有警,汪直又在王越的怂恿下,奏请成化帝下诏,拜保国公朱永为平虏将军,汪直监军,王越提督军务,发京军二路俱会榆林。汪直和王越等领兵走大同,结果在王越的谋划下汪直谎报军功,说取得了威宁海子大捷,其实只是杀戮了几个生女真而已,但是宪宗信以为真“越封威宁伯,直再加禄米。”这是汪直的两次出边,他给明朝的边防带来的是消极影响,事过不久,“伏当加寇辽东,亦思马因寇大同,杀掠甚众。”
在汪直之后,孝宗时期影响北部边防的宦官是苗逵。当小王子大入延绥、宁夏时,右都御史史琳请求增派部队,于是孝宗派出京军,由“朱晖佩大将军印,统都督李俊、李澄、杨玉、马仪、刘宁五将往,而以中官苗逵监其军。”等到这些京军赶到前线,蒙古军早已饱掠而去,于是朱晖、史琳、苗逵乃有五路捣巢于河套之举,可是事机不密,“寇已徙帐,仅斩首***”。
这一活动在弘治年间广为宣传,竟然提拔奖赏多达1万多人。兵部尚书马文升和大学士刘健坚持认为,他们不应该滥用奖励。然而,孝宗听了苗逵的汇报,200多人得到提拔,其余的人得到奖励。苗逵在弘治北朝曾多次执掌军队,孝宗非常信任苗逵,晚年竟然一度想要依靠苗逵与蒙古军队作战。***的是,他被大学士刘健、以及大学士谢迁、李东阳和兵部尚书刘大夏拦住了。如果他这样做了,恐怕明朝会遭遇更加恐怖的军事惨败。
可以说明代太监的军事梦想,都是明朝老百姓和普通士兵的生命为其买单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59719.html
上一篇
美食供,美食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