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美食故事有荆州鱼糕!
说起荆州,大部分中国人其实都不太了解,不过对于三国演义有些了解的,就会知道荆州是一个什么地方。关于荆州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的多,最经典的莫过于"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这一座古城距今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建于汉朝,兴于三国时期。荆州流传下的历史典故咱们先不说,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一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城池给我们留下了哪些让人赞不绝口的特色美食吧。
鱼糕,这种食物可以说除了荆州一带的人,外面的连听都没听过。相传鱼糕的历史要比这座荆州城还要久远,现在小编就来给你们说一说这个传说中从上古时代就流传下来的鱼糕,到底有多美味。相传在上古时期,舜帝带着自己的两个老婆女英和娥皇在南巡的时候,路过江陵一带,正好就是荆州城位置。可能由于天气原因,娥皇的喉咙肿痛,而且非常的疲惫,想吃鱼肉,但是又不喜欢鱼里面的刺。
于是就叫来了当地的渔民(荆州是属于鱼米之乡),渔民捕上来鱼之后,女英一边听着渔民的指导,一边按照自己厨艺的给娥皇做出了没有刺的鱼糕。娥皇吃了之后,身体就迅速地恢复了,舜帝看见之后非常的高兴。作为当时一个首领,舜帝大加赞赏,给予了这位渔民非常多的报酬,之后鱼糕就从这一带开始广泛流传。
你最喜欢吃且带有故事的美食是什么?昨天我想吃宫保鸡丁,老公说,先炸花生米吧,啊,油炸花生米,这是我小时候的最爱,这些年因为不想吃油炸食物,就多年放弃了,突然回想起来,在八十年代,我公婆家对待花生米的故事,我老公公每年给山东老家寄钱,老家就每年给寄2斤花生米,老婆婆一定把花生米藏起来,留着给老公公喝酒的下酒菜,她说,谁也不许吃,这个抓一把,那个抓一把,一会就没了,生花生米就是下酒菜。我的作法是,先把花生米洗一下,泡五分钟,凉锅凉油倒入花生米,小火炸,不断翻,倒点白酒,看到花生米有裂缝了,就行了,凉了,又回锅炒一下,又香又脆的花生米来了
看到这个问题我有话说,最喜欢吃的美食是秋半斤,个大皮薄,水多肉甜,小时候最爱吃。提起秋半斤,我想到了一个记忆深刻的故事,还有点不好意思说。
故事应该发生在童年时代,那年我只有8岁。在夏末入秋季节的一个夜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秋风瑟瑟,吹的庭院椿树左右摇摆,翩翩起舞。树叶沙沙作响声让我想到院墙外的梨树——秋半斤。目光飞过墙头,只见树上挂着数不尽的秋半斤,似乎被月光照的个个发着金光。看着看着口水下咽,只可惜那梨树不是我家的,是奶奶家的。但是太想吃了,于是一个邪恶的想法产生了。
我走出大门,左看右看,前看后看,悄悄的来到树下,双手抓住一个树枝,左脚一蹬,右脚一胯上了树。正当我摘第二个梨时,奶奶家的狗叫了起来,紧接着听见开门声,只见奶奶拿着手电筒出了门,她用灯光四处扫射。此时的我大气不敢出,躲在树上一动不动,也许是太紧张了,一不小心梨从手中滑了,重重的砸在地上,声音是那么的响,心想这下完了。奶奶把灯光向树上照了照,来到树下走了几步,尽然回家了。我的心跳终于恢复了平静,我从树上纵身一跃跳下地,如离弦之箭向家冲。
回家吃了梨之后,我美美的睡了一觉。第二天醒来,还在想着梨的美味。正在这时奶奶手中捧着几个梨来了,奶奶喊着我的小名对我说,晚上不能爬树,要吃梨跟我说。
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北方,那里四季分明,春天有山菜漫山遍野,夏天繁花似锦,秋天金色麦浪,微风吹过,一片丰收景向,冬天白雪皑皑,孩子们寒***时几乎不着家,那时作业也少,天天疯玩,把雪天能玩的游戏全都玩个遍:滑冰,打雪仗,滑冰板儿(自制的)雪地践行踏着没着膝盖的雪走出去好几里,比谁会第一,一场下来脸红扑扑的,什么严寒,什么北风刺骨全不在话下。现在想想真是的,那些天真浪漫的岁月早已封存在了记忆的深处。而让我念念不忘,时常想起的却是儿时的一道莱是我只有一年才能痛快吃一顿的美食:猪肉炖粉条,你定会觉得可笑,那有什么可好吃的?
小时侯在我们那过年条件稍好点的家都会杀年猪,于是我那最喜欢吃的这道菜就会隆重出场了,肉选的是最好的五花三层肉,粉条是在粉房买的新漏出来的1厘米宽的土豆粉,再就是葱,姜,蒜,酱油,白酒,大料,花椒,肉先煮八分熟,捞出切片,锅加底油,各种调料爆香,放入肉翻炒出油,加白酒,酱油,加水,大火烧开,转中小火,炖几分钟,加入宽粉,小火焖炖,至收汁熟,点香菜,装盘,那肉那粉都是一个味了,香,香,香,现在想起依然流口水,长大后,我自己也做过,但早己不是童年那味道了。可能我的回答也唤起了你的回忆,回忆童年的快乐了吧!
提起我家乡三汇的美食,第一肯定要数盐锅盔啦!
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期,盐锅盔是三汇人出行办事时的主食。那时,赶场、挑力、做小生意的人,要么自己烤好一个饭团放在口袋里当午餐,要么买两个烧饼充饥。勤劳而极富创造力的三汇人,盐锅盔就是平民智慧的伟大结晶:外面焦黄香脆,里面肥厚绵软,椒盐均匀裹在里面,咸香麻辣兼具。既不像山东煎饼那样坚硬寡淡,又不像葱油饼那般绵软油腻,秀外而慧中,价廉而味美,是典型的平民美食。
我小时候,盐锅盔最初五分钱一个,后来七分钱一个,再后来1毛钱1个,而今也只需3-5元一个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上街吃碗小面是乡下人的奢侈,只能买个盐锅盔喝杯薄荷糖精凉水。而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们,眼巴巴盼大人赶场回来带根油条或盐锅盔,已是天大的赏赐了。夏天,那盐锅盔回来自然带着阳光的热度,热辣可口;冬天,带回的盐锅盔虽然已经冰冷了,但掰一小块儿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依然咸辣有度,其乐无穷,回味无穷。
那年头,盐锅盔确实是一代三汇孩子的美味记忆。
盐锅盔的多元化,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最初的盐锅盔,只是里面裹了椒盐的干饼子,最多也就是划开包个凉粉而已。
而今,有牛肉末的、有鲜肉的、有腊肉的……可谓应有尽有了。
今天的盐锅盔,早已经过了充饥时代,而进入了吃味时代。因此,卖相、用料、做工都变得考究起来。
虽然三汇的年轻人在外打拼的越来越多,三汇的盐锅盔摊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渐渐多起来。因为三汇的盐锅盔越来越出名,连央视舌尖上的中国都来***访过了。达州、成都、重庆、北京的食客慕名而来,为的是站在街边或坐在板凳上品尝一下鲜美的盐锅盔包凉粉,末了再打包几个去乘坐飞机或高铁。
如今,带上三汇盐锅盔打“飞的”,绝不是什么天外神话。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6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