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景点推荐 > 正文

亚马逊最吓人的景点推荐,亚马逊深处藏有什么恐怖

  1. 被誉为“人类的禁区”的亚马逊河到底有多恐怖?
  2. 亚马逊河上最恐怖的动物是什么,到底多恐怖?
  3. 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大火烧了快20天了,天灾说,人为说,你怎么看?

被誉为“人类的禁区”的亚马逊河到底有多恐怖?

人掉进河里,能坚持一分钟都是奇迹?亚马逊河到底有多恐怖?为什么被称之为“人类禁区”?我们来看看情况。

亚马逊河也就是我们说的亚马孙河,这两个名字都有用,该河流是位于南美洲地区,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

该河流相对于我国长江来说,大约相当于7条长江的流量,占世界河流流量的20%,所以,该河流的确是“非同一般”。

亚马逊最吓人的景点推荐,亚马逊深处藏有什么恐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然,看到这么强大的河流,那么野生动植物群必然也是非常丰富的,数量是高达数百万种,许多观赏性的鱼类都是在该河流之中存在。

而该河流的源头是在安第斯山脉区中一个海拔55***米的奈瓦多·米斯米峰的一条小溪区域。当然,很多人说,这一条小溪能够形成这么大的一条河流?

这有什么不可能的呢,我国长江,黄河的起源点不一样嘛,是一样的道理。其实主要就是在河流的下游区域,各种水道汇聚在了一起,形成了更大的河流。

亚马逊最吓人的景点推荐,亚马逊深处藏有什么恐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亚马逊河上最恐怖的动物是什么,到底多恐怖?

要我说,亚马逊河上最恐怖的动物非巨型水蟒非属了。就在头两年,巴西一家建筑公司在星谷河的一处水坝施工时,炸毁了一个山洞,谁也没料到洞里会意外爬出来一条被震得半昏的巨大水蟒。据报道,这条巨蟒长9.75米,重达1吨,躯体最宽处有1米。后来,动用了临时拼接的好几辆卡车,施工单位才把这条巨蛇给运走。按照当地环境和动物保护组织的说法,这条生存了不知有多少年的巨无霸,除了人类外,在亚马逊河根本就不会有天敌了!记得以前读***时,书中提到碗口粗的大蛇,那就觉得非常恐怖了,但与亚马逊河这条巨蟒一比起来,那只能算是一条泥鳅了!

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火烧了快20天了,天灾说,人为说,你怎么看?

亚马逊雨林确实是在燃烧,但是燃烧的规模如何?损害如何?其实网上都不见得准确,大量图片都是套用老图,用来渲染情绪和问题。真实情况还是需要等待官方的消息。

一般由于降水量很大,森林火灾在亚马逊地区的自然条件下并不容易发生,因此如果此次大规模起火,那么确实更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亚马逊雨林周边的垦荒、再生林和人类活动都可以导致其发生森林火灾,而全球变暖带来的热带降水减少也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次数上升,这些都与人类脱不了干系。当然,火灾并不见得必定是坏事,至少对于温带地区而言,火灾是森林自然的新陈代谢,关键在于能否恢复。至于具体有多糟糕,等科学研究等结论比在网上看的充斥情绪化表达的更为靠谱。

亚马逊最吓人的景点推荐,亚马逊深处藏有什么恐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不仅仅是亚马逊雨林,在我们身边也有。比如下面这张NASA的地球卫星图片,显示了2019年3月份,也就是中南半岛旱季时的起火点。可以看出来,在缅甸、老挝、柬埔寨山区,旱季时都有大量森林火灾发生。这些火灾很可能不仅仅是因为意外,如果是意外应该像中国云南泰国那样的发生频率。这些热点一般都伴随着大量的开荒活动。在上述三国内,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对于当地农民而言,开荒是维持生存的必要手段。人地矛盾仍然很突出。

至于另一片热带雨林,印尼的雨林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也就是雨林面积的显著降低。比如加里曼丹岛,也就是印尼***希望能够迁都的地方,雨林面积也有显著下降,而城市和人类活动则在扩张。人地矛盾在热带地区表现很显著。

热带地区的雨林堪称地球之肺,其当然应该加以保护。那么,热带地区的人民如何维持生计?难道可以剥夺热带国家发展权吗?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很矛盾也越来越棘手。正如非洲盗猎者对欧洲来的动物保护者们喊的:“你们欧洲人爱动物胜过爱同类。”生计不解决,环境也无法被有效保护。

环保也是政治。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各类话语显得日益重要。我们看到,环保观念确实深入人心,只是如何真正去环保、去平衡人地矛盾,怕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当环保议题涉及到大量人口的生计,或者某个城市的土地供给时,好的意图完全可能带来更坏的结果。而网络上基于情绪渲染而强化的信息能否真正有帮助呢?目前来看并没有可靠的结果可以确认这点。这次亚马逊雨林的火灾会形成庞大的舆论压力,可能也与自由派同民粹派的分歧有关系。这是场政治,雅伊尔·博尔索纳罗是巴西的右翼,此次就强硬回怼了网上的声音,其中缘由值得细细琢磨。

大众有环保意识是好事,那么平时省点电、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认真垃圾回收等等日常细节也是实践环保理念。至于更大的范围,目前公民运动能否推动环境改善怕还是有问题,特别是当这种环境问题设计更广泛的、跨国界或者跨地区的问题时,其态度应该更为谨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