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推崇的美食当然是东坡肉了。
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最早发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相传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大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个美食家,其中因他而盛名的“东坡肉”大江南北皆知。东坡肉肘子也享誉国内外。还有东坡鳊鱼,东坡豆腐等……
东坡肘子与东坡肉做法相似,主要材料有猪前腿,或猪腿肉。
调料只需,冰糖,生抽,料酒,老抽,桂皮八角,香叶,草果,花椒
1.猪蹄烫皮焦化洗净,焯水入料酒去腥捞出趁热将老抽涂抹均匀上色。
2.起油锅烧热放入炸至表面金***捞出入水泡出虎皮状。
3.锅少油小火入冰糖炒糖色备用,另起锅少油放入桂皮,八角,花椒,香叶香料等炒香入高汤放入猪肘,水要末过材料,调味入生抽,糖色,老抽,冰糖适量大火烧开转入砂锅内慢焖2小时。
4.待汤汁慢慢收干汤汁浓稠,鲜香的东坡肘子家庭版即成!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东坡尤其喜好红烧肉,并以一道“东坡肉”传世。
发展出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等不同系列。
东坡肉,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为官贤明,当地百姓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拼死吃河豚
河豚是人间美味,但身含巨毒,处理不好,食者就会中毒身亡。但它的味道实在太过鲜美,以致于古往今来的老饕们冒着死的风险也要一尝,当然大美食家苏东坡也不例外。
据说"东坡居常州,颇嗜河豚,而士大夫家精于烹是鱼者,辄招东坡享之。妇孺倾室聚于屏后,欲闻一语品题。东坡下箸大嚼久之,寂如喑者。主人黯然,屏后集者失望相顾。东坡忽投箸大声叹曰:“值得一死!”于是合舍大悦。"
上面这一则故事收录于宋人孙奕所撰的《履斋示儿编》一书中,这也是"拼死吃河豚“一说的由来。
最能代表苏轼美食的应是红烧肉,现在无论家常菜谱中还是宴请宾客的高级宴会中都会出现红烧肉这道菜,它以味醇支浓,肥而不腻的口感俘获了大众和百姓的心,这样一道人尽皆知,***都爱的菜肴,而且容易烹饪,不愧苏轼发明多样美食中的最代表作。
苏轼。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相传与苏东坡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
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在冬至一日吃羊肉时,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有日,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我喜欢的有,一,(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原诗,新春阶下笋茅生,厨里霜虀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二,(试院煎菜)
原诗,蟹眼巳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东坡八首(其三)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自笑平生为口忙”这句诗倒是将我们的人生刻画的淋漓尽致。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食粮,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它奔波呀!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是苏轼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惠州。仕途坎坷,想避世遁俗。正处出世入世两难心境之中,但比初贬黄州时,已能能善谋自存。此时苏轼体察风物,流连风景,对岭南产生深深热爱之情。
首句:罗浮山下四时都是春天,卢橘、(东坡诗中指枇杷)杨梅、荔枝,天天都有新鲜的。在阳光照耀下,果园里果树味道,在空气中蔓延开来,混合一丝水果香气。“杨梅次递新”,吃完了枇杷吃杨梅。杨梅红似火,荔枝像灯笼。
“日淡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永远都做岭南人。诗人流连岭南佳果,表现出喜悦和旷达心境,对岭南产生深深热爱、留恋之情。杨梅是“星郎驾火云”;荔枝是“玉女含冰雪”。
结尾二句直抒胸臆,诗人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
著名传统美食《东坡肉》《东坡肘子》肥而不腻,鲜香无比,入口即化,老少皆宜。如苏轼的诗词一样受大众的喜欢。他的《猪肉颂》通俗易懂,很生活。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这是告诉制作方法。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猪肉物美价廉。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有钱的不爱吃,贫者不会做。所以先生发明了东坡肉。
传给天下百姓: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68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