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鼻子老道”的来历,一般有以下三种说法:
1、道士帽一般前面有沿,上翘像牛鼻子;
2、道士的发髻形状有孔,像牛鼻子;
3、道教鼻祖老子的坐骑是青牛,所以后来用青牛代指老子,牛鼻子代指道士。
目前比较被人认可的是第三种。
毕竟老子骑青牛的形象,以及老子西出函谷关,遇关令尹,作《道德经》的故事,都是道教的经典传说。
老子本身也被称为青牛师或青牛翁。
历史上还有一位羡慕老子风范的道士,学老子坐青牛,号“青牛道士”。
可见,青牛或牛鼻子在开始的时候,其实是对道士的一种“雅称”,并不带有评书或明清***中的贬斥意思。
那么,为何后来“牛鼻子老道”变味了呢?跟“秃驴”一样带有侮辱的意味呢?
不是一个原因。
《汉语大词典》的说法是因为道士们的发型貌似牛鼻子。
是不是很像?
再一个,道教的祖师爷老子雅号叫做:“青牛居士”,并且是牵着牛鼻子归隐的。
还有社会心理基础:
古代的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而,“忠孝”这种行为,是负担很重的付出,不划算的很,尤其多数的父母其实也并不值得去孝顺他们,合格的父母真心不多,大多数的百姓是被“忠孝”压制的苦不堪言。
和尚和道士这两种可以“合理合法”去“不忠不孝”的人,就被大多数的人“羡慕嫉妒恨”了!
道士之所以被称为牛鼻子首先是因为,道家之人必须要打坐练气息,这是最基础的修行方法。我们知道鼻子是最重要的呼吸器官,道士练气息时需要通过鼻子控制呼吸。而人们经常通过用绳子穿过牛鼻子的行为去控制牛,所以道士的修行方式就和牛鼻子产生了关联。
其次道教的始祖是老子,他常常将一头青牛作为他的出行坐骑,所以人们就戏称其为牛鼻子道士,并就此沿用下来。还有一种说法是道士的头上扎的发髻形状和牛鼻子极为相似,牛鼻子的称号也就由此而来了。
《隋唐演义》中,贾家楼四十六兄弟结义,排行第四的程咬金不愿叫徐茂公“三哥”,而是叫他“牛鼻子老道”。因为程咬金是员福将,总被徐茂公用计去解决一些常人无法应对的难题,把一个程咬金恨得牙痒痒的,干脆每次见面就叫徐茂公“牛鼻子老道”。如此看来,“牛鼻子老道”并非带有善意,而是具有讽刺意味。
为什么叫道士为“牛鼻子老道”?最常见的有两种说法。
第一,道士因为头上发髻的形状如牛鼻,那个发型叫“牛鼻子抓髻”,故被贬称为牛鼻子老道。好比和尚也被贬称为“秃驴”一样的道理。这类似于修辞手法中的“借代”手法,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称老人、小孩为黄发、垂髫。
第二,缘起于老子出关。众所周知,道家的顶头老大是老子,他骑着青牛过函谷关而去。在他成仙以后,青牛也伴其左右成为仙牛,后来的人戏称其为被老子牵着鼻子走,久而久之,道士便有了“牛鼻子”的绰号。俗人通常以“牛鼻子"来贬称道士,因为说这个话的人认为:牛虽是已成为仙牛,但它还是畜牲。
坚持原创,我是烟斗的传说,欢迎交流关注。
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人们将道士称为“牛鼻子老道”,话里话外,都带着一种调侃鄙视的意味。
在元明清的话本***里,“牛鼻子”也数见不鲜,比如元代范康《竹叶舟》第一折:"你这先生不要听这牛鼻子说谎,我每日诵经到晚,肚里常是饿得支支叫哩!"
道家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可谓源远流长。至今,全国仍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登记开放的宫观2千余座。按理,道教算不上邪教,反而是中国的一种宗教文化,那为何作为这种文化的传承者——道士,要被叫做“牛鼻子老道”?
目前,普遍的解释有三种:
第一、道士帽,又叫冲天冠,前边有沿,上翘像牛鼻子。
第二、道士发髻盘城一个“8”字形,再用发簪穿插而过,就像用绳子穿过牛鼻子一样。
第三、道教有个传说:道家始祖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遇关令尹喜,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道教思想最重要的来源。老子成神后,坐骑青牛也成了仙牛,于是便有人将修仙问道的道士叫做“牛鼻子”。
其中,被普遍认可的是第三种说法。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与这个传说有共通之处。
也有人说是因为道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三丰鼻子长得又大又丑,像牛鼻子,后人遂戏称道士为“牛鼻子老道”。还有一种小众的说法,说牛鼻子的两个孔,象征着太极的两仪,也就是阴阳。
其实,“牛鼻子”一词,本身不带贬义色彩,人们用来形容道士也没有讥讽之意。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6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