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外滩周围的建筑都是十八,十九世纪的欧美古典建筑,各有千秋,也反映了当时建筑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在外滩观看风格迥异的欧美建筑,仿佛到欧美国家旅游一次。
二是登上观景平台,可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亲密地接触,观望黄浦江上百舸争流,黄浦江上的美景尽收眼底。
三是在平台上眺望浦东,现代化的建筑群让你目光胜不胜收,一乐方明珠,高楼三件套,让你体会到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伟大成果,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浦东的美景中找到了答案。
四是下了平台可以到另一个打卡地南京路广式豫园,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也增强了旅游上海的乐趣。
根据以上四点的分析可以知道了上海外滩受欢迎的理由。
因为全世界现在只有一个上海外滩,二是外滩有中国发展过程中,各国的不少建筑处滩都有不少存在。
三是改革开放后外滩的发展非常快,对岸的浦东更是旧貌变新颜。外滩是上海地标,怎么不受人喜欢。
不是。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这是上海真正得到解放的一天,这一天作为上海的新生,应当永远载入史册。改革开放后,通过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且上海作为其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全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
这个理解是错的,上海不是英国人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上海是有中国人自己建立的一个城市。上海很早之前叫做上海线,归属于江苏省管理,在本世纪20年代左右,上海逐步的繁荣起来,英国人眼红了,就在中国上海这一块索要了一块租地,但这并不能证明上海是英国人建立起来的,而是由中国人自己建立起来的,因为上海有一个很早的历史可查询。
不是英国人
上海修延安路高架时,有意避开了一些老上海的著名建筑,如上海自然博物馆大楼(原华裕纱布***)、 “大世界”、上海音乐厅(原南京大戏院)以及西区解放前留下的一些著名的花园别墅等建筑物。有人开玩笑地说:中国人气量大,即使是“帝国主义的遗迹”也保留了下来。有一些机构在宣传时也笼统解释那些被保护的建筑物“都是解放前外国人造的”。
实际上,这些建筑大多是当时的中国建筑师自己设计建造的。非但延安路高架涉及的“保护建筑”绝大部分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构成上海市区在中国城市中独具风貌的近代化建筑,大部分也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上海近代城市主要建筑形成的二十至三十年代,正是中国建筑师的黄金时代,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辉煌的一章。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怡和洋行等一批英资公司和美资的旗昌洋行。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到1928年外滩公园只对西方人开放。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1928年7月1日外滩公园正式对中国人开放。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滩的天幕基本上成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数这些建筑都被国家或城市机构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上海外滩的外貌基本没有多少变化。80年代末开始在上海建立了许多新的摩天大楼,有些这些大楼直接建造在旧建筑物的后面(比如外滩大厦),与这些新建筑相比外滩的老建筑显得非常矮小,这深深地改变了外滩的相貌。过去直接在外滩江畔的码头全部被搬迁,江畔的防汛墙也获得了修复和加固。此外在建造延安东路高架公路进入中山东一路的接口处时将过去客运码头的钟楼整个地向南移动了约50米。在外滩的最北段苏州河注入黄浦江处还建造了一个人民英雄纪念塔。一些大楼后来又被出租给外资或国有的企业公司。近年内关于上海外滩建筑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引起了一些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74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