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加持。
论池州的体量:人口不到150W,GDP总量不到900亿,人均GDP安徽中游水平,一区三县,地势靠江平坦,往南都是山区。
安徽对池州的定位是半旅游半产业,也就是往黄山方向依靠九华山-太平湖-黄山片区,未来还有仙寓山开发等等,依靠这些旅游产业输入,池黄高铁,合池高铁等等都是引流量造发展。半产业就是依靠沿江交通优势,发展港口运输,增加机场运输,高铁运输等等,加强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建设,这是两个大方向;再来说说城市的建设,由于人口少,发展这块完全跟不上,皖江的城市太多,铜陵等比较小,需要等待省厅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如果都将皖江城市实现垮江发展,优先利用垮江大桥的***,建立起沿江基建,吸引县人才往市区流动,可以将池州的东至县划给安庆,然后池州和现铜陵合并,可建设多区多县且垮江发展,安庆可利用江对面的大渡口***,扩大城区建设,池州也可利用江对面的枞阳***,吸引枞阳人口流入池州,至此,安庆大约可以有570w人,池州➕铜陵减掉东至县大约270w人。 。。,如此之后,也形成了一个环省会合肥的大圈子,都可以受合肥都市圈的辐射发展,这样在地形和人口上都得到了响应的增长,有利于发展。
当然至于未来如何,还是要看政策才行
池州在皖江城市中经济发展确实比不上其他城市,受交通及人口红利限制尤为严重。近几年发展还不错,但池州也有其最大的优势,空气质量好,A级景区多,景区环境好,更接近于原生态。
在池州读书四年,个人感觉池州适合打造旅游文化城市,打造池州自己的品牌战略。这个想法当然是建立在日益完善的高铁交通基础上,随着九华机场、池黄高铁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必然会让更多人认识池州,欣赏池州的生态风光。没有重工业和高新技术的池州,旅游服务业是一个不错的观点,有天然的基础,但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有自己响亮的品牌作为名片传播出去,吸引更多游客和相应的投资。比如杏花村文化,九华佛教文化,加上大大小小的景区,平天湖,石台等等。
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池州是个旅游城,后起之秀耀新星。层层高楼拔地起,公路宽敞樹林荫,污染不见环境美,古城今日面貌新。杏花村景招远客,九华山上香火盛。牯牛降上风光美,大王洞中舟筏行。还有东至升金湖,百鸟欢歌齐唱鸣。池州发展旅游业,经济发展日蒸蒸。(本人言论,网友莫喷)特声明。
池州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池州共有A级景区28家,其中5A级1家,4A级9家,3A级7家,2A级11家,这是什么概念呢,这么多的3A级及以上景区,代表着池州完全可以定位成二线旅游城市,甚至有冲击一线旅游城市,因此,池州未来的发展可以以冲击一线旅游城市为目标,带动整个城市发展。
下面一一分析
池州作为地级市,面积中等,人口太少(160多W),GDP更少(589亿),589亿是什么水平呢,相当于百强县排行五十位吧,按GDP推算,池州财政收入估计最多100亿。这个经济对于地级市来说是相当差的,算是五线城市。
第一,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旅游产业管理,避免将来出现负面***,影响池州旅游业形象
第二,进一步加强城市外联交通利用自身处于长三角优势,把池州打造成长三角第一旅游目的地。
第三,池州多山多水,可以进一步挖掘更多的旅游***,壮大旅游产业基础。
总结,虽然池州旅游***丰富,旅游发展现状不错,但鉴于池州财政收入少,发展需要巨大投资,池州应该加大力度获取国家和省级的旅游财政支持,要不然,一切都是空话。
池州,简称池,安徽省地级市,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区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所在地。
从历史沿革来讲,池州的历史是非常悠久,在古代政治上虽然不是中心,但是地方也是不错的。另外,其文化底蕴非常悠久,包括李白、陶渊明等名人都感叹赞美池州的山水、文化历史等。
池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比较好,适合宜居,尤其是九华山这座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安徽省仅次于黄山的著名风景区,在安徽省旅游经济中,占了重要比重。与全国的风景区相比,九华山的名气是非常靠前的,在宗教文化方面享有较高的声誉,所以池州市可以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多渠道增加旅游财政收入。
从区位优势来看,近几年,安徽省***搞了不少政策,提出要发展长江沿岸港口城市。过去一段时间,安徽一直把经济中心放在合肥,其实合肥并没有啥独特的***,但它毕竟是省会,经济发展必然优先,这个没有办法。从区位上看,池州是安徽南端的大门、咽喉之地。空间发展格局上优越性比较大,同时,池州靠近长三角,是泛长三角,参与长三角经济转移协作的核心城市之一。
交通运输方面,池州是皖江城市,长江中下游西边的中心,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港口之一。拥有长江天堑,滨江港口,通航四通八达。目前池州正在大力建设各类一级,二级港口,船舶制造业迅速发展。
九华山机场已经开通运营,目前按照4C级建设,保留建设成为国际大型机场。宁安铁路穿境而过,池州到南京、上海旅行时间大大缩短,拉近了与长三角各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及合作交流,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池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政策上看,池州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级)核心成员之一,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是安徽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极城市之一。其中,江南产业集中区是参与长江经济协作转移的试点区,是池州市和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经济区之一。另外,池州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省级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前江工业园区等经济发展较快。
综合以上,池州市尽管有以上的优势,但是池州是山区城市,管辖面积大,但是市区可发展空间小,在***展、大建设的前提下,土地利用是相当迫切需要的。参照南京,上海,武汉,哪个不是跨江发展,既然修建了长江大桥,必然要跨江发展,这也是趋势,只是没有到时间。我相信未来池州市一定会发展成二线城市,不仅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依然很美,城市建设水平都相当的高端化,国际化。
池州属于长三角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宁波市。
至于江苏省的其他城市、浙江省的其他城市以及安徽省的城市,虽然也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但是地理上、文化上以及语言、风俗等都差距较大。
27个城市范围太广了。
长江三角区。池州,位于安徽省南部,与安庆相邻。池州市下辖贵池、东至、石台、青阳1区3县。 池州是一座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
池州和黄山都是安徽绝好的人居环境城市。养老自然也是理想之地。
不过养老看环境,还要看当地医疗,看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的收入等因素。
皖南在历史上是一个丰富的地方,明清的徽商文化,衍生出了新安医学,可谓历史明珠。今天,在安徽合肥中医院还能看到新安医学派的部分辉煌,医学传承,硕果累累,比如郑氏家族西园和南园,一脉双传。王氏中医也是颇负盛名。但这些***都随着城市发展离开了原来的地方。
皖南风水极佳,人文环境也极好。池州是天然氧吧,森林覆盖率也是居安徽首位。黄山不论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是省内首屈一指。
但是自然条件好的,都意味着经济发展落后。池州和黄山的GDP和人均收入都在安徽垫底。
黄山接下来必然还是以旅游经济为主,短期内不会有更好的对策,积极发展徽州文化旅游是新的增长点。池州融入长三角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发展。
这些地方的人,想留守本地,估计得接受经济落后的事实,想在大城市发展的也得接受进不了回不了的村这个事实。少数人也许可以凭借当地特色经济过上小康或中产生活。但大部分人还要外出谋生,家人留守。这也许是皖南的传统。
养老,本地人可以,反正也没更好的选择。外地人有钱有闲可以,穷,那就在自己老家呆着吧。
一个城市的魅力、潜力是取决于它的工业和旅游业体量、兴衰。工业、旅游业齐头并进就是一个城市高速发展的两大动力引擎。
池州的魅力在于它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区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所在地!
池州的魅力在于它以生态闻名,有“天然氧吧”之称!宜居城市!
池州的魅力在于它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尤其是九华山,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因此而得名。方圆100公里内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体由花岗石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至今保留着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其次还有:国家4A级风景区。池州境内被称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素有“第二黄山”之称。杏花村,齐山—平天湖等等!
池州最大特点是生态环境好、旅游***丰富、境内处处山清水秀。池州国家级园林城市!
江城芜湖,芜湖小恒!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cw.com/post/7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