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美食 > 正文

神坛美食,神美食家

  1. 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特色美食有?
  2. 奉贤区有什么特色小吃店?
  3. 地摊经济如何对接互联网?
  4. 人均消费从112降到107,海底捞难道变便宜了吗?

去过地方,有哪些特色美食有?

各地都有本地的特色美食,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尽管大部分时候在家自己做,但受当地美食的影响,厨艺也都是个个高手,学的八九不离十了。

那么各地美食都是什么呢?

北京烤鸭百年老店,千载传承,质量虽一再下降,却价格上扬,受到人们的垢病,但瘦死骆驼比马大,还是人滿为患。

神坛美食,神美食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天津狗不理包子~和烤鸭同犯一个毛病,自以为天下第一,似乎天下离了狗不离就无包子可吃,其不知比比皆是,于是狗不理就成为人不理,从此跌下神坛。

西安腊汁肉夹馍~给我一个馍我可以夹住地球,西北汉子豪爽大气,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肉夹馍成就了西安人的餐桌上的常客,虽价格一提再涨,却还是挡不住吃货们那双腿来打卡

开封灌汤包子~开封人引以自豪的包子是以汤汁著称,吃货们在吃包子时也会先开窗,再吸汤,然后再吃包子,原因竞是怕烫,怕失去精华。

神坛美食,神美食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奉贤区有什么特色小吃店

奉贤区有许多特色小吃店,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店铺:

1、鼎丰酱园:这是上海著名的酱菜品牌,其中以“进京乳腐”最为有名。老板趁此机会做了一块红漆招牌,上书“进京乳腐”四个金字,悬于店堂,以广招徕,就这样,“进京乳腐”的美名不胫而走,以至远销海外。在后人的不断努力奋进之下,鼎丰的美名流传至今,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2、老王生煎:奉贤的“老字号”,全上海仅一家门店,开业至今已有26年。因为老板的“任性”——不扩店、不加盟,饕客们常常得耐着性子苦等一锅又一锅热气腾腾的生煎。

神坛美食,神美食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国光餐饮:对于老奉贤人来说,这家店是午饭不知道吃什么时的首选。

4、育秀汤圆:这里的汤圆堪比小包子,香甜软糯,被众多老奉贤人“捧上神坛”。24小时营业,总能温暖你的某个夜晚。

5、麦当劳和肯德基:人民路旁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曾是众多奉贤年轻人的“深夜食堂”,其中麦当劳是率先进入奉贤的“洋快餐”代表品牌,已经陪伴奉贤人整整20年。

以上店铺都是奉贤区的特色小吃店,各有各的特色菜品,味道独特,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地摊经济如何对接互联网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地摊经济”和互联网属于两种不同的业态形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换句话说,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等等,都是搭载着互联网技术的顺风车,从而面向现在和未来更多的可能性。而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更多的是偏向小微企业,提供规模较小的产品和服务。

地摊经济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早在《清明上河图》的长卷中,贩夫走卒熙熙攘攘,经济繁荣的背后就彰显了地摊经济的繁荣。1***9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地摊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日益开放、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作为地摊经济一种表现形式的夜市经济,在中国大陆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1984年5月,广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这个主要由个体户摆摊提供商品、服务的夜市开启了市场经济下中国夜间经济的新阶段。之后,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开办“灯光夜市”的热潮,尤其是在南方,一批著名的夜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南京的三牌楼夜市、上海的彭浦夜市、厦门的定安夜市等等。2000年左右,夜市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然而,这些“野蛮生长”的夜市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占道经营阻塞交通、规划杂乱影响市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等。此后的十余年间,大城市迎来了夜市关闭潮:2012年8月21日,广州关闭了最后一个灯光夜市;2013年10月21日,南京市运行了15年的三牌楼夜市关闭;2014年,福州市所有24家夜市都被关闭;2016年6月24日,有着30多年历史的北京市东华门夜市闭市。随后,许多大城市迅速涌现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商圈”,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南京的新街口、广州的北京路。与此同时,2007年开始,各地***逐渐解除了对马路摊点的一概封杀,开始允许“有序出摊”,地摊经济进入到了相对规范化、精细化的发展阶段。

与地摊经济的商业模式所不同,互联网商业模式则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整合传统商业类型,连接各种商业渠道,具有高创新、高价值、高盈利、高风险的全新商业运作和组织构架模式,包括传统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新型互联网商业模式。我们常见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有社群电商商业模式、O2O商业模式、平台商业模式等等。而从某种程度来说,大型购物广场和互联网电商之间,存在着零和博弈的互斥关系:互联网电商的崛起会对实体购物广场造成冲击,购物广场会抢占互联网电商的销售份额。但是对于属于地摊经济的小微企业,它们无论是和互联网电商,还是和大型的传统超市,都不是绝对互斥的关系,而是互利共赢的关系。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但是由于销售产品、覆盖人群等方面的不同,它们竞争的维度是有所差异的。

一定程度上,地摊经济和互联网是可以进行合理联动的。比如有一些好的地摊,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品牌,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那么,向线上过渡、与互联网结合就是它的一个可选方案。另外,小微企业***,还可以通过蚂蚁金服等类似的互联网企业获得***。互联网的一些渠道也能够帮助地摊经济更好地发展,比如供货系统等等,地摊经济的企业可以从淘宝、京东等平台进货。今年5月29日,阿里1688发布“地摊经济”帮扶***,将提供超过700亿元的免息赊购,通过源头好货、数据智能、金融扶持、客户保障四大维度赋能,为超3000万“摊主”提供全方位的进货和经营支持。所以说,地摊和互联网之间有着良好的融合关系,两者之间不是互相竞争,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的局面。

笔者认为,地摊经济真的比较难对接互联网。

原因如下:

一、地摊经济讲究的是人们逛的过程,那种体验感是互联网替代不了的。

二、地摊经济还有一种就是烟火气,路边摊的味道永远是代替不了的。

三、地摊经济的价格不一定多便宜,但是人们可以看到实物。

如果硬要和互联网对接的话,地摊经济的周边用具可以。

比如一些简单便捷的小吃车,小东西批发,衣服批发等。

比如一些儿童衣服,有一些品质比较好的,价格也不贵的,有时候比网上也便宜。

地摊经济如何对接互联网,这是一个政策性赋能问题。

首先以前地摊没有固定的摊位是个突出问题,顾客和摊主都是流动的,且不具备基本稳定性,若想像网红店一样走红,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压根就不知道下一秒到哪里摆地摊,若是饮食类地摊,快递小哥很难找到取餐地点,衍生问题还包括健康、营业执照、信用等问题。

要想利用互联网赋能,那么首先就得解决人气这个问题,每个地摊主都是零零散散的小个体,没有市场聚集效应,那也就没有了人气,这时互联网的作用价值是难以体现的。现在政策上扶持,完美的解决掉被城管赶的猫抓老鼠游戏。因疫情没有就业的人数也均***出来摆地摊谋求生计,所以摊主出摊意愿这个问题也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场地问题了,只要有大型的、不影响交通的区域,那么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出来赶地摊集市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逐步的释放购买力,外加头条Vlog,抖音log等主流富媒体的传播,基本可以解决线上引流问题。

综上:只要有政策扶持,外加都市年轻人的网上交流习惯,完全不用考虑互联网赋能的问题,都是自然水到渠成的事!!!

地摊经济如何对接互联网?看到这问题感觉有点脑洞大开,让人感到既可笑又无奈哦!

先说下(近代的)地摊经济的发展历史吧!时间应该在六几七十年代,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已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这时候国家谋求向市场经济转型,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吧!大家不了解的话可以参照下现在的柬埔寨,老挝,缅甸生活物质严重缺乏,地摊经济其实也就是小农经济吧,那时候人们就是拿着自家的农作物以及手工品,到农贸市场上销售换取各自所需的生活用品。到了八十年代,工农业慢慢发展起来了,但交通和信息还是严重闭塞,于是有些脑子灵活的,用现在的话是有商业头脑的人,看到了这种地域差异造成的欠缺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可操作空间,就开始专门从事商品倒腾,“倒爷”就是这时候出现的。而***资本少的就从这些人手上批发商品,到市场上街头边摆买(南方人叫“摆摊”北方人叫“练摊子”)赚取所需。当时这种商业模式确实也繁荣了市场,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啰嗦了一大篇目的也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是当时的社会状况造成的产物,虽然今天依然还有存在,但已经是转化成低层生活的消费空间。所谓的创业啊,练摊子啊看似时髦其实也是下层人们生活无奈,自我感觉***安慰(本人不带歧视,但***与能力就摆在那里,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不用体验这种艰辛吧?)这就是我回答关于地摊经济如何对接互联网的前提!

互联网经济是一个大物资,大信息乃至大物流集中的大数据平台!相比地摊?用航母与小舢板比喻恰当吧?国家如今重提地摊经济的主要目的是给小小微个体创造一个还能生存的空间!当然通过艰辛的搬运以及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经营还是可以生活的。如果对接互联网,运营手段现在看得到的也就是所谓的什么短视频,什么微商,什么直播啦……(平台运营是靠大资本砸出来的市场,地摊***没可能弄出个什么)想来想去绝对出不了地摊网红!为什么呢?大家应该了解所谓的网红都是背后资本运营炒作的成果!有了大资本的炒作地摊也就不是地摊的味道了,相信天上掉下来馅饼也只能砸到个别人吧!更何况本身的***就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所以地摊经济还是做好“地摊”的份内事,尽可能找个人多的地方,尽可能找到比较便宜的质量更好的商品,尽可能把街边摊子的口味做到更好!勤勤俭俭地积累***财富,才能去谋求更大的发展。

地摊经济和其他所有经济形式一样,同样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5G技术的发展,你想躲都躲不掉,因为地摊经济的主人和客人都已生活在互联网之中。最起码支付方式已离不开互联网。地摊经济与互联网的对接,可以说已经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

首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品或者原材料的***购,以降低经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或者自媒体的方式推广地摊经营的相关信息。

其三,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或者自媒体进行现场直播,以提高销量和知名度。

其四,可以网上下单,通过和物流、外卖公司合作或者自己提供外卖送货业务。

其五,可以在网上给客户提供售前、售后咨询服务,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其六,通过网络对自己的客人流量、销售数据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不断改进、完善经营措施。

其七,通过互联网学习其他同行的先进经营经验,了解所经营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长远经营目标。

当然也不是要照搬以上所有的对接措施,而是要结合自己经营项目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对接措施。通过在具实践应用中的不断试错、改进、完善,你肯定会发现更好的、更有效的、更适合于自己的互联网应用措施。

人均消费从112降到107,海底捞难道变便宜了吗?

没错,最新发布的海底捞年报显示海底捞人均消费数字下降,但是这绝对不代表海底捞变便宜了,事实上海底捞不仅没降价,反而部分菜品价格有所上涨。

截止2021年6月30日,海底捞在中国大陆有1491家店,在大陆之外还有109家店,这些店在过去的半年里,为海底捞创造了200.94亿元的营业收入。看起来很漂亮的数字对吧,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5.9%,多好看的数字啊。但是,不要忘了,去年上半年全国遭受疫情冲击,海底捞亏了9.6个亿。算下来,海底捞200多个亿的营收,净利润只有9650万元。不管怎么说,海底捞今年上半年确实扭亏为盈了。

我为什么要分析这一大堆数字呢?就是想说明,海底捞其实正在走下神坛。从网红封神的海底捞,无论从人均消费还是翻台率都在下降。

海底捞2021年上边年营业情况分析

这张表显示的是海底捞今明两年上半年营业数据,可以看出在人均消费方面,一二三线城市在整体下滑。下滑的不仅是人均消费,还有翻台率。用句大白话说,就是现在去海底捞吃饭的人越来越少,去吃饭的人在海底捞的消费越来越少。

原因何在?

下面我一个一个来分析。

1.网红效应的退潮。海底捞的成功其实就是一个网红的走红历程,不过海底捞比那些网红们好在他有实实在在的贴心服务,有很多卖点。纵然如此,网红终究走不出短命的宿命,现在的海底捞还是在用以前的服务、以前的食材、以前的理念,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没有什么惊喜了。